1772万,这是奇瑞汽车截至今年9月底全球范围内的累计用户数,其中超过543万是海外用户。每25秒,就有一辆由奇瑞制造的汽车驶向海外市场,同比大增12.9%。这样的数据,是中国汽车工业全球化版图中的浓墨重彩!这只是个开始。就在今年10月18日,奇瑞在“2025奇瑞全球创新大会”上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不客气了’!”这到底是什么意思?难道是奇瑞要和全球车企“硬刚”了吗?还是另有深意?奇瑞究竟打算怎么在竞争激烈的全球汽车市场中杀出重围?今天,我们一起来揭晓答案。
全球汽车市场不乏巨头,宝马、丰田、奔驰等大牌横行,新的挑战者要想站稳脚跟,谈何容易。而中国自主品牌奇瑞,却用一系列优异表现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让许多人刮目相看。
有人为奇瑞鼓掌叫好,认为它代表了中国制造的崛起,守住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尊严;但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昙花一现,一个月销量几万辆的成绩,与国际巨头相比仍然微不足道。奇瑞真能在全球市场中创建属于自己的帝国吗?这家车企看似势不可挡,但其从无到有的全球化之路,到底实力几何,仍旧是一个未解之谜。奇瑞的创新大会上各种炫酷技术亮点,是否只是场面的华丽包装?更大的悬念是,奇瑞“全球化创新体系”的承诺,能否让其在海外市场持久发光?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从奇瑞今年的成绩单说起。这一年对于奇瑞来说,无疑是一个丰收年。2023年前三季度,奇瑞售出200多万辆汽车,同比增长14.5%。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表现亮眼,同比暴涨77.1%。出口量更是达到93万多辆,这意味着全球范围内每一分钟都有两辆奇瑞车驶向海外市场。而欧洲市场,更是成为奇瑞的主力战场,今年1-9月,同比销量暴涨两倍以上。尹同跃在大会上满怀自豪地表示,“海外街头,越来越多的中国新能源车在跑。”
但问题在于,国际车企巨头是否正在虎视眈眈?奇瑞能跑多久?一些海外市场上,中国汽车品牌并未一帆风顺。某些早期出海的国产品牌,因为质量不过关或售后体系薄弱而屡遭投诉。针对这些问题,奇瑞显然有自己的应对之道:全球共研、全球共享、全球共生。尹同跃强调,“奇瑞要以创新为引擎,用可持续发展模式赢得世界。”
普通车主对此怎么看?记者采访了几位北京的奇瑞用户。李先生说,“奇瑞的新能源车性价比高,听说在国外都卖得不错,感觉挺骄傲的。”但同时也有人担忧,“奇瑞固然强,但核心技术能否一直领先?别最后高光过后是泡沫。”
一切看似风平浪静,但全球化的挑战从未停止。奇瑞的发展之路,表面上顺风顺水,但事实上却暗藏危机。
是本地化的困难。无论是进入欧洲这样的发达市场,还是瞄准北非、南美等发展中市场,都需要面对完全不同的文化和用户需求。例如欧洲市场对安全性、环保技术的要求极高,奇瑞能否完美匹配标准?再比如北非等发展中地区,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定价,同时提供高效的售后服务。这些地方还有一个共同点:市场竞争激烈。丰田的经济型车,大众的性价比产品都牢牢占据着市场份额,奇瑞的挑战难度可想而知。
是技术领先与成本控制的平衡点。尹同跃在会上坦言,“技术创新至关重要,但如果成本过高,用户就不会买单。”奇瑞最近启动的“瑶光2025战略”,囊括火星架构、猎鹰智驾和鲲鹏动力等前沿技术,目标是引领电动化、智能化发展的潮流。这些技术的研发成本不菲,对于奇瑞这样的追赶者来说,每一步都必须精打细算。
奇瑞还有一个严峻挑战——品牌认知度。尽管销量创新高,但要彻底改变海外消费者对于中国汽车品牌的刻板印象,并与德系、美系、日系大牌一较高下,显然需要时间。
奇瑞并不是孤立作战。在10月的创新大会上,有个让人意外的实验室登台亮相——开阳实验室。它由奇瑞集团打造,是专攻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开放式平台。这家实验室不仅与国内知名学府深度合作,还与全球高校开展联合研发,为技术创新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而这一举动,不仅让人看到了奇瑞出海战略背后的学术支撑,也埋下了一个伏笔:原来奇瑞早已在全球化技术布局上暗藏大招。
更让人惊讶的是,奇瑞还在大会上推出了“2025开阳全球星火创新大赛”,征集来自全世界的尖端创新方案。作为一家中国品牌,敢将视野放大到全球范围,足以证明奇瑞创新体系的底气和野心。
这一切能否改变奇瑞之前的“性价比标签”?能否塑造一个全新的“中国高端汽车”形象呢?大会上的一个细节值得挖掘——奇瑞的鲲鹏天擎发动机,火星架构,以及猎鹰智驾系统不止是技术亮点,更是针对不同市场环境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猎鹰智驾系统在欧洲市场特别优化以迎合当地法规及消费需求,这种因地制宜的做法,显然是与早些年粗犷式出海形成了明显对比。
这让我们不禁思考,一个曾经以“低价高性价比”著称的中国品牌是否真的能够完成华丽转身?
2025奇瑞全球创新大会结束后,各界媒体风评两极化。支持者认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国际化转型已然迈出了坚定一步;但批评者则对奇瑞是否能保持技术创新势头提出了质疑。一些国外汽车媒体指出,尽管奇瑞在技术领域取得了诸多突破,但诸如猎鹰智驾这样的系统仍需经历更多实战考验。目前的亮眼数据,是市场的短期反应,还是长期趋势?
奇瑞全球化进程中还有许多意外障碍。某些国家对中国企业持有偏见,担忧其对当地市场的潜在竞争威胁;某些国家的保护主义逐渐浮现,给奇瑞进一步扩展市场增加了制度性困难。
国内消费者也有疑虑,有人关注奇瑞在技术投入上的前景是否能够保持,有人担心这么多成本投入是否会推高其售价,最终让奇瑞失去原有的价格优势。尽管创新大会展示了一幅美好的未来图景,但全球化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
奇瑞的旅程,似乎充满了“画大饼”的影子。喊口号容易,打世界硬仗却是真正的“体力活”。奇瑞的技术再先进、管理体系再完善,归根结底还是要被市场需求检验。合作伙伴大会固然场面震撼,宣称“星辰大海”的雄心壮志固然吸引人,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品牌的可信度和转型的可持续性才是关键。试问一句,从曾经的“低价之选”到如今的“高端生态”,奇瑞能完成模糊转型吗?
奇瑞是否能真正打破“价廉质差”的刻板形象,昂首挺胸站在国际汽车的高端行列?你认为它是实在进步,还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营销术?对于这家企业,还有什么独到看法?评论区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