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反内卷!奇瑞比亚迪齐发声,李云飞倡四点

车市反内卷!奇瑞、比亚迪双双表态,李云飞提出四点倡议

“卷”到头了,该醒醒了。

这不是哪位网友的吐槽,而是2025年重庆汽车论坛上,来自奇瑞、比亚迪等一众车企高管的集体呐喊。当“价格战”打到连成本线都守不住,当营销话术比技术参数还响亮,当“遥遥领先”成了谁都能喊的口号,中国汽车市场是时候冷静一下了。6月6日,长安朱华荣、赛力斯张兴海、奔驰段建军集体发声,而奇瑞李学用与比亚迪李云飞更是直接亮出“破卷”底牌。 尤其是李云飞提出的四点倡议——拒绝夸大宣传、拒绝透支营销、比技术不拉踩、不造谣不传谣——字字扎心,句句在理。这不光是行业自救,更是对我们每一位车友未来用车体验的郑重承诺。

一、“卷”从何来?三个70%背后的机遇与警醒

先说说奇瑞李学用抛出的“三个70%”预测,这可不是随便画的大饼。

第一个70%:中国品牌未来在中国市场销量将超70%。这个数据背后,是我这几年试驾感受最深的变化——以前合资车是“标杆”,现在国产车是“越级”。比如我试过的新瑞虎9,底盘调校稳得像德系,内饰用料却比同价位日系豪华半档,2.0T+8AT的动力组合在山路连续过弯时毫不虚脱。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整个中国品牌的集体进化。

第二个70%:中国市场前五车企销量占比将超70%。这意味着马太效应正在加剧。小品牌靠噱头活一时,但真正能活下来的,一定是像奇瑞这样“种下好种子”的企业——技术、用户、验证、国际化,四个关键词,说白了就是“不投机,做长期”。

第三个70%:新能源车销量占比1-2年内突破70%。这个最猛。我身边朋友换车,十个有八个在看电车或混动。但问题也来了:技术还没吃透,营销已经“起飞”。有的车吹“5分钟充电200公里”,实际你得在-10℃的冬天、用专属超充桩、电池电量刚好在20%-80%区间才可能接近——这叫“实验室数据”,不是“真实体验”。

所以李学用说“种下好种子”,我特别认同。好技术是种子,好用户反馈是土壤,全球验证是气候,国际化是阳光雨露。奇瑞能在俄罗斯、中东卖得比国内还火,靠的不是低价,而是Tiggo系列在极寒、沙尘环境下的真实口碑。这才是“卷”不垮的底气。

二、比亚迪:技术立牌,12万工程师的“鱼池”有多深?

如果说奇瑞是“稳扎稳打型”,那比亚迪就是“技术轰炸机”。李云飞一句话掷地有声:“技术就是最好的品牌。”

这话听着硬,但人家真有底气。12万名技术人员,全球车企第一;一年研发投入542亿,A股上市公司里头一份。这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天烧掉1.5个亿在搞研发。我在比亚迪试驾过几款车,最打动我的不是参数,而是那种“技术闭环”的踏实感。

拿刀片电池来说,大家都说它安全,但我更关心的是——它怎么让车更好开? 答案是:结构更紧凑,电池包可以直接参与车身刚性。我试驾海豹时,过减速带那种“整”的感觉,就跟开CT5似的,没有松散感。这就是“三电技术”反哺整车操控的典型例子。

再比如DM-i混动系统。很多人以为它就是省油,但我在长途试驾驱逐舰05时发现,它的平顺性甚至超过某些纯电车。为什么?因为比亚迪把发动机介入的逻辑调得像“隐形人”——你几乎感觉不到它启动,转速波动被电驱系统完美对冲。这种细腻,没个几万台车的标定数据根本做不到。

车市反内卷!奇瑞比亚迪齐发声,李云飞倡四点-有驾

还有云辇智能车身控制和天神之眼辅助驾驶,听着玄乎,但实测下来,云辇在烂路上能自动调节悬架软硬,过坑洼时车身起伏少了一半;天神之眼的L2级辅助驾驶,在重庆那种魔幻立交里也能稳稳跟车变道。这些不是PPT技术,是已经量产、天天在跑的技术。

所以比亚迪的“破卷”逻辑很清晰:我不跟你拼价格,我拼的是技术厚度和产业链掌控力。别人造车要外购电池、电控、车机,比亚迪几乎全自己做——这叫“垂直整合”。成本可控,迭代快,这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三、李云飞的四点倡议:每一句都戳中行业痛点

最让我拍手叫好的,是李云飞提出的四点倡议。这不光是比亚迪的立场,更该是整个行业的“行车守则”。

为消费者负责,拒绝夸大宣传

老铁们,你们有没有被“续航700公里”忽悠过?结果冬天一开空调,掉电跟瀑布似的。WLTP工况(更接近真实)和CLTC工况(偏理想)的区别,厂家不说,销售更不会提。李云飞这一条,就是逼着大家“说人话”。

以量产为准,拒绝透支式营销

有些车,发布会上吹“城市NOA明年落地”,结果两年了还在测试。L2级辅助驾驶还没调好,就开始画“L4”的饼。这种“期货式营销”,透支的是用户信任。比亚迪的天神之眼,是先有硬件,再靠OTA慢慢升级,一步一个脚印,这才是对用户负责。

比技术、拼产品,抵制阴阳,反对拉踩

我写车评最烦看到“某品牌不如我”这种话。技术可以对比,但人格不能贬低。比亚迪和奇瑞,一个走垂直整合,一个走全球验证,路径不同,但目标一致——造好车。良性竞争是“我比你强”,恶性竞争是“你不如我”。希望车企高管们,多点风度,少点阴阳。

打击造谣,尊重事实,不传谣不造谣

车圈自媒体天天“曝某品牌电池起火”,配个模糊视频,点击量哗哗涨。但真相呢?可能只是个电瓶车。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李云飞这一条,既是自保,也是为整个行业清朗环境。

四、横向对比:奇瑞 vs 比亚迪,谁更能“破卷”?

我们拉两款车来比比:瑞虎9 C-DM vs 唐DM-p。

动力系统:瑞虎9 C-DM是1.5T+3DHT,综合续航1000+公里;唐DM-p是1.5T+P135电机,性能更强,零百4.3秒。一个偏均衡,一个偏性能。

车市反内卷!奇瑞比亚迪齐发声,李云飞倡四点-有驾

智能化:唐的DiLink车机更成熟,生态丰富;瑞虎9的Lion 5.0也在追赶,语音识别越来越准。比亚迪领先半个身位。

底盘质感:瑞虎9的CDC悬架在高速变道时支撑性更好;唐DM-p虽然也稳,但车身更大,灵活性稍逊。奇瑞在调校上更下功夫。

价格:两者都在20万级,唐DM-p起售价略高,但配置也更顶。性价比看需求。

我的观点?奇瑞赢在“全球化适应性”,比亚迪赢在“技术整合深度”。一个像“全能战士”,一个像“技术宅男”,都值得尊重。

五、未来已来:理性消费,才是对“反卷”最好的支持

各位车友,车企在“反卷”,我们也不能只看热闹。理性消费,才是对好产品最大的支持。

下次你去看车,别光听销售吹“续航多长”“芯片多强”,多问几句:

这电池冬天掉电厉害吗?

这辅助驾驶真能用吗,还是摆设?

这车在外地维修方便吗?

记住:好车不是参数堆出来的,是开出来的。

我也在想:当新能源渗透率真到了70%,我们还会“卷”什么?也许会卷补能效率、卷智能座舱体验、卷二手车残值。但只要车企守住“技术为本、用户为王”的底线,我相信,中国车,真的能让全球用户爱上。

最后留个问题给老铁们:你觉得,一辆好车,最重要的三个标准是什么? 是续航?是智驾?还是安全、可靠、省心?评论区聊聊,我挨个回复!

车市反内卷!奇瑞比亚迪齐发声,李云飞倡四点-有驾

(幕后花絮:上次我试驾唐DM-p,路过服务区,一堆司机围过来问:“这车费电不?”我笑着说:“比你那油车省多了。”他们一脸不信——这,就是认知差。咱们多聊聊,少点误解,挺好。)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