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重庆对越南的摩托车出口冲到19.2亿,中国车一度拿下约八成市场。如今在河内转一整天,能碰到的国产燃油车可能不到三台,街边全是本田的白标和雅马哈的蓝牌。这二十多年发生了什么?是谁把中国摩托挤下了车道?真是对手太强,还是我们自己先把路封死?这一跌,代价到底有多大?
1998年河内车展,力帆把一台100cc弯梁摆上台,红牌写着“700美元”。同排量的本田要2100美元,价格像刀子,一下把经销商的心切开了。有观点拍桌:便宜就是硬道理,快干快上就能吃下市场。也有人皱眉:品牌信任不是白菜价。究竟是“低价奇袭”赢天下,还是“价值筑墙”走得远?答案先按下不表。
越南三分之二是山地丘陵,城里巷子窄得像只夹缝,乡下泥路颠得人牙疼。汽车价高、税重、停车难,普通家庭望而却步。摩托就成了“日常通勤+拉货工具”的合体。1999年,摩托保有量破3000万,年销量超200万,日系几乎全覆盖,但价格让很多人买不起。中国企业看准缺口,力帆、隆鑫、轻骑等用成熟产线把成本压下去,再靠广西、云南口岸把车一船船运进来。2000年海防港外,提车长队排成一条人龙;修理铺换链条只要几美元,一天能修十来辆。普通人直观感受很简单:买得起、用得起、坏了修得起。口碑顺风顺水,生意像涨潮。
热闹到顶点时,暗涌开始翻。2003年,力帆越南区经理发现经销商互相压价:800美元喊到750美元,送头盔、送机油,甚至包“一年免费修”。赚钱的味道把国内厂商都吸了过来,七十多家蜂拥而至。浙江小厂叫到600美元,广东企业干脆喊“500美元清仓”。到2004年,单车价竟跌到170美元,比一辆好点的自行车也贵不了多少。利润薄得像纸,据财务核算,一台车只剩下30元,连年终奖都悬。怎么办?只能在成本上动刀。钢材从1.2毫米悄悄换成0.8毫米,新车架用手一按就变形;链条换成劣质碳钢,在越南湿热里跑三个月就锈成一条红绳,稍一用力就断;发动机为了省工序,散热片少了三分之一,夏天骑半小时烫得像热锅。2005年又出幺蛾子:一批发往河内的化油器总漏油,追查后竟发现有人给配件商塞钱,换了不合格的密封胶;轻骑销往岘港的螺栓小了0.5毫米,怎么拧都不紧,最后查到是本地代理被竞争对手收买。经销商心急如焚,消费者抱怨连连:新车雨天漏电、喇叭哑掉、刹车时灵时不灵,骑车像拆盲盒。街头出现“抵制劣质中国车”的标语,口碑一夜反转。越南政府也不再沉默,2004年下半年突然加码:进口摩托关税从30%拉到100%,还要交17项检测报告,一项不合格就退货。170美元的车,加完税变340美元,价格优势化为乌有。中小厂仓库堆满卖不动的车,现金流断裂,只能关门。到2006年,重庆对越南摩托出口额滑到0.8亿美元,连2002年的零头都不到。表面看,市场还在,实则信任塌了。曾经的“买得起”变成“买不起信任”。
形势调头,日本品牌悄悄收回地盘。本田在越南上了完整生产线,零件本地化率做到约九成,成本降下去,质量没缩水。售后网点细到乡镇,偏远山村换个火花塞都有人管;雅马哈反复强调“十年无大修”,还搞免费检测,技术员骑着车下乡保养。市场份额跟着回流,本田重回约七成,雅马哈约两成,中国品牌掉到只剩约5%,到2016年更只剩约1%。看似大幕落下,可新的反转埋在无声处。2020年前后,街头多了另一类车:没有轰鸣,悄无声息,车身写着“YADI”“Lvyuan”。电动化风起,越南给了政策信号:2023年宣布,从2026年起河内、胡志明市中心限制燃油摩托通行,电动车购置税全免延至2027年。算账更直白:充一次电约0.25元,能跑60公里,使用成本比燃油车低一大截。机会摆在眼前,这一次中国企业换了打法。雅迪2019年就在越南北江建厂,按越南路况做改造:山多就加粗减震,雨多就把电机防水做到IPX7,泡水半小时也顶住。不打“跳楼价”,一台电动车卖到约3000元人民币,和日系燃油车差不多;售后先行,开出300多家门店,承诺“24小时上门维修”,河内郊区配件仓能做到当天换电池、当天修控制器。结果不意外:2023年雅迪在越南卖出突破10万辆,随即追加1亿美元,在当地建第二家工厂,规划年产能到200万辆。这回的对手不止日本,更是过去的自己:不再拼谁更便宜,而是拼谁更可靠、谁更守信用。前面的伏笔此刻全部回收——失去的是信任,争取回来的也必须是信任。
电动车上路后,表面看风浪小了,实际潜流更复杂。城市中心限行燃油车,电动化加速没悬念,可乡镇、山路的用车习惯是不是能立刻转?雨季多、路面复杂,充电点是否够用?电池折旧、回收、售后补贴,这些都是一笔账。价格层面,看似没有再掀血战,但只要有一家按不住手,旧戏就可能重演。渠道层面,300多家门店固然快,但维持“当天修、当天换”要靠稳定的备件与人力,成本怎么守?政策层面,窗口期有红利,但红利不是护身符,执行强度、城市节奏、地方配套,存在变量。更现实的,是用户心理:有人看重省钱,有人更看重耐用和安全,电池续航不稳或售后掉链子,转身速度会比当年更快。从中国视角看,这是一次“出海2.0”的考题:一是别再把低价当灵丹,宁可走慢半步,也要把质量和服务钉死;二是本地化要做到“接地气”,像北江工厂那样把减震、防水、配件仓前置,而不是跨境救火;三是要读懂政策,不靠投机吃红利,而用长期机制把口碑攒出来。当年170美元的教训还烫手,现在的3000元要配得上靠谱的体验。路看似平了,其实更需要耐心和自律。
有人会说,当年把价格砍到170美元是商业奇迹,如今把车卖到3000元是“品质升级”。听着都顺耳,可问题摆在桌面:当年是“便宜才是王道”,现在换成“贵点才是真香”,逻辑转身比掀龙头还快。口号换装不难,难的是别再把用户当小白鼠。如果品质和服务真能稳住,不用谁来洗白;若是又想靠促销冲量,那就别再挂“长期主义”的牌子。夸一下也无妨:摔倒的动作干净利落,爬起来的姿势更漂亮,就看这次能不能走得不再走形。
越南电动化风口已开,是该放慢速度把售后和口碑钉牢,还是先把份额拿下再谈品质?一派认为“市场先到手”,另一派坚持“再便宜一次就回到起点”。你更认同哪种打法?是相信长跑,还是押注冲刺?欢迎把你的理由写在评论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