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车友,今天咱们得聊点实在的,关于咱开车的那些事儿。
最近车圈里有个大动静,就是针对汽车的“辅助驾驶”功能,国家下了“最严监管”。
这事儿,咱得好好说道说道,它关乎咱每次出行时的那份安心。
之前,不少车企都在大力宣传自家的辅助驾驶系统,什么“L2+”、“L3自动驾驶”之类的叫法层出不穷,听着就跟科幻电影里才有的场景似的。
我认识个朋友,前阵子刚提了辆新车,他当时跟我描述那车时,那叫一个眉飞色舞。
他说,车身线条流畅得如同“行云流水”,LED大灯亮起来,宛若“点亮黑夜的星辰”,整个车子透着一股子“蓄势待发的张力”。
车内更是讲究,真皮座椅坐上去,那触感细腻得像是“丝绸拂过肌肤”,中控大屏操作起来,更是“如丝般顺滑”。
他最津津乐道的,就是那个辅助驾驶,跑高速能解放双手,看着车子“稳稳地”跟着车流前行,他就能悠闲地跟朋友聊天,或者欣赏窗外的景色,那种“从容不迫”的惬意感,确实让人心动。
可这科技的光环之下,总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隐忧。
这不,市场监管总局和工信部联手,直接发布了一份《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这文件一出,不少车企,包括咱这些车主,都得重新审视一下,这“辅助驾驶”究竟是“锦上添花”还是“潜在的隐患”。
这份文件里的要求,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千钧”,直指之前行业里存在的“功能界定模糊”、“宣传偏差”、“安全风险”等弊病。
目标清晰明确,就是要将辅助驾驶这块儿,从之前的“放任自流”拉回到“规范化”的轨道上来。
具体来看,这份文件从几个关键维度提出了要求,我来给各位老铁细细解读。
首先,关于车辆的“缺陷管理”和“召回”。
我曾听闻不少车主反馈,说车子上的辅助驾驶系统,有时候会突然出现“意想不到的指令”,比如在高速上,明明车流平稳,它却突然减速,或者在转弯时,方向盘会“不自主地微调”,这种“出格的表现”着实让人心惊胆战。
这份文件明确规定,车企必须在车辆的App、车载系统以及用户手册中,将辅助驾驶的“安全须知”和“使用边界”描述得“一清二楚,不留歧义”。
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再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混淆,让消费者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
更进一步,文件强调了“驾驶员状态监测”和“强制干预”的重要性。
这意味着,车企必须开发能实时监测驾驶员是否分心、是否疲劳的系统。
一旦发现驾驶员有“偏离驾驶任务的行为”,比如将手从方向盘上移开,或者注意力不在路面,系统就必须启动“即时干预”。
这种干预可不是简单的口头提醒,可能会伴随方向盘的“震动示警”,甚至车辆的“主动限速”或是“自动靠边停车”。
想象一下,你原本沉浸在“解放双手”的舒适中,却因为一个小小的分神,车子给你来这么一出“意外的表演”,那滋味可不好受。
更关键的是,这些“安全哨兵”功能,不容许用户通过任何方式自行关闭。
监管部门将进行“严苛的专项检查”,确保这些“生命线”功能始终在线。
再来谈谈“生产一致性监管”。
这方面,“OTA升级”成了焦点。
过去,许多车企依赖OTA来“迭代优化”,或者“增添新功能”。
如今,车企在提交车辆合格证时,就得把辅助驾驶系统、储能装置等关键部件的信息,“如实、准确地申报”。
OTA升级也得走“备案程序”,未经允许,不得推送。
而最严格的规定是,禁止通过OTA推送未经充分测试的软件,更不能“掩盖车辆的潜在缺陷”。
那些频繁进行OTA升级的车企,将面临“重点抽查”,就是要彻底杜绝“先上市,后修补”的“粗放式管理”。
这就像是一位严格的“工艺师”,不允许半成品流入市场。
在“宣传”层面,更是要进行“彻底的清理”。
我曾看过一些宣传片,画面中车辆在高速上“如鱼得水”,驾驶员悠然自得。
但实际情况往往是,驾驶员仍需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新规明确指出,车企在向消费者介绍驾驶自动化等级和系统能力时,必须做到“真实、全面,不虚不假”。
辅助驾驶系统的命名和宣传,不能暗示“自动驾驶”,更不能编造其不具备的功能。
同时,也不能夸大车辆的性能,避免误导消费者“超速行驶”,将安全置于危险之中。
未来,那些听起来“天花乱坠”的宣传语,或许会变得更加“脚踏实地”。
最后,“事故报告”责任也更加明确。
车企必须按照规定,及时上报使用辅助驾驶系统时发生的事故。
如果“刻意隐瞒”或“遗漏关键事实”,将会面临“严格的审查”,报告不及时,更会被“公开点名批评”。
这下,任何试图“掩盖真相”的行为,都将无处遁形。
总的来说,这次的监管通知,就像是为辅助驾驶这匹“脱缰的野马”,套上了“缰绳”,让它在奔跑的同时,也知道该如何“循规蹈矩”。
它不是要阻碍技术进步,而是要让技术回归其“本源——辅助”。
我曾亲眼目睹过一次惊险的场面:一位司机在开启辅助驾驶后,因低头看手机,车辆发生“不自主的偏离”,那一刻的“触目惊心”,让我深切体会到,这个“辅助”二字,承载着多么沉重的责任。
这次的监管,就是要让所有车企明白,“安全”是技术进步的“生命线”。
那些曾经让你觉得“不可思议”的宣传,未来会变得更加“贴近现实”。
你购买的车辆,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你该如何使用,才能真正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而非被潜在的“风险暗礁”所吞噬。
这不仅是对我们消费者“出行安全”的有力保障,也是对整个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引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科技的进步令人欣喜,但前提是它必须建立在“安全可控”的基础之上。
这次的“最严监管”,恰似为科技这把“双刃剑”披上了一层“坚固的剑鞘”,让它在守护我们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各位老铁,您认为这次的规范,是不是您一直以来所期待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