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纯电动汽车销量榜一公布,吉利星愿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直接冲到榜首。一个月卖出五万五千多辆,领先第二名一万车主,宏光MINI和特斯拉ModelY都没能抗住。所有人都在惊叹,这个主打平价路线的小家伙,怎么把别人甩得这么远。
走进商场的展车区,星愿旁总是围着三波人:带着孩子的妈妈、刚拿驾照的年轻学生、穿着工服的外卖站长。他们的理由没什么高科技,完全是实在话——买得起,好停车,续航靠谱。没几个人讨论什么智能驾驶,大家只关心日常用车的硬指标。
看完榜单你会发现,前十名清一色是“小不点”车。海鸥、元UP、长安Lumin紧密跟随,价位六到九万,特不容易打动那些对品牌没执念的人。想当年,手机街机里诺基亚5230横扫一切,因为便宜耐摔、丢了不心疼。小电车如今的局势,跟当年街机一个路数。
小米SU7排在第五,销量两万三,看数字不算顶尖,可毕竟价格压根没往低走,这已经很能说明“米粉”们真舍得下本。至于去年大热的小鹏和理想,这会儿都算不上主角。再往后看,名次掉到十一到二十名的,成了微型纯电车的“群雄混战”,诸如海豚、熊猫、缤果,外形软萌,起名都跟包子铺似的,但销量都不含糊。
在微型车密集的阵地里面,银河E5排到第十六,卖出一万两千多辆。它的购车群体有点意思,买车第一问题不是问电池质量,而是直接研究“能不能装上家充桩”,毕竟现在不让随便搭电线,老小区物业还特严格。能搞定家充,车就能出单,搞不定的直接拉黑。
合资品牌这边,日产N7成了榜单的独苗,勉强算撑住场面。日产销售也无可奈何,直说靠的是老款轩逸的老用户过来换车,年轻人基本都去看国产新势力了。零跑B01、钛3这类车,虽然不靠高大上广告出圈,反倒是抖音直播间一句话促单:“十万块稳拿L2级辅助驾驶,这价钱真别计较别的了。”
榜单往后排,深蓝S05、极氪7X、乐道L60这些听着高端的名字,销量却顿时掉头冷下去,五千辆上下打转。原因也老生常谈——价格下不来。毕竟对于想买二十万以上纯电SUV的人来说,用脚投票选特斯拉和蔚来成了大多数的方向,其它品牌得先让人相信你不会突然跑路。
行业规则也在变。上海郊区最近的充电桩补贴从三千块涨到五千块,可上牌的要求却提升了:“纯电续航400公里以下的,别想沾光。”这下小蚂蚁、宝骏KiWi这些以前很跑量的300公里车型被一脚踹出局,反而让星愿、海鸥这类看准“刚好400公里”的车型捡了便宜。能混进上牌绿色通道,车企的算盘敲得比算盘珠子还响。
转头看二手市场,画风更神奇。比如2022年的宏光MINI,三年过去还能保留45%的残值,跟同年本田飞度差不多保值。谁舍得花钱接盘这玩意儿?多数买主是摇不到号的外卖小哥,跑一年赚本,第二年哪怕当废铁卖都不心疼,性价比直接拉满。你以为车贬值快?实际上只要肯跑,买家卖家全是明白人。
车市内卷没完没了,现在出口都成了新增长点。到广西防城港码头看看,一批批贴着越南语的零跑T03正排队出海。当地经销商说得直白:“越南人没兴趣关心你这是什么大牌不大牌,就盯着一句:‘中国的电车,比日本汽油车便宜一半’。”在价格碾压面前,情怀和品牌溢价基本没啥用武之地。
再来个有趣的冷知识:榜单里销量破万的二十四款车,有十九款都标配了热泵空调。这一套价值五百块的小玩意儿,是解决冬天纯电续航缩水的秘密武器。每次听销售顾问拿“续航扎实”当卖点忽悠,可以直接反问他们一句,“有热泵吗?”别管说得再天花乱坠,有没有用,一问便知。
从整个榜单来看,纯电小车、微型车碾压大部分对手,本质还是“皮实、够用、便宜”三板斧。如果有点家用充电条件,续航达到400公里,想上牌没门槛,谁还会纠结那些虚头巴脑的智能噱头?本来现在整个行业遇到的瓶颈就是续航焦虑和补能条件。装得起充电桩的是“人生赢家”,装不起的只能捏着钱包瞎想。你问现在的纯电用户怕什么?不是怕没钱买,而是怕买了以后充不上电。
当然,品牌力在头部阵营还是有很强的号召力。比如特斯拉、蔚来一直能坐稳高端车型的宝座,不光靠配置,更靠历史和背后的服务体系。其它新势力虽然在技术和配置上花了不少功夫,但想打破这层“信任壁垒”,还需时间和积累。售后、终端网络、用户口碑都是慢工出细活。
政策方面,其实就是不断变着花样筛选玩家,鼓励技术升级。谁能第一时间拿下新标准,谁就能吃到市场红利。比如这波上牌续航门槛的调整,让很多主打低成本、低续航的旧车型迅速边缘化。你可以说这是车市乱象,毕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可市场毕竟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能按实需出牌的才有未来。
电动小车攻城略地,而小米SU7的异军突起,也说明部分消费群体愿意为“高配置+信赖品牌”买单。这里面有“米粉”情怀在发酵,也有对新鲜感的追捧。毕竟能把生活方式、智能互联这些互联网基因烙在汽车上,年轻人还是愿意为体验、科技感掏腰包。只不过在预算有限的市场面前,高价终究只能是少数派的狂欢。
微型电车流行的背后,其实反映了更多现实问题。比如大城市指标捉襟见肘、小区停车与充电桩安装难等,一辆好用的纯电动车比一切天马行空的营销更能打动人心。从打工人到主妇,从外卖小哥到中产,落到实处的选择都不是因为“新潮”,而是切切实实能解决出行问题。
没有一成不变的冠军,钱包才是最后的裁判。今年星愿封神,明年很可能就被另一辆“九万九千八,续航六百八”的黑马拍在沙滩上。车企拼命卷配置、卷价格,用户只看谁给的实惠最多。说白了,哪个车企敢不计成本地「以价换量」,哪个就能短暂地成为市场新宠。这种战术成效虽猛,但怎么持续下去,是每个车企要琢磨的事。
面对内卷如此严重的市场,不少品牌也开始转向出海寻求增长。中国小电车已经在东南亚、南美、中东“横扫千军”,国外消费者关心的还是价格和实用,品牌溢价还没在他们心里建立起来。毕竟对普通工薪阶层来说,一辆实惠、可靠的代步工具,永远是最大刚需。
总体来说,8月的纯电车销量榜折射出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当下最真实的缩影:平价微型车天下,政策驱动,技术持续内卷,用户用钱包说话。豪华品牌的存在感边缘化,只剩少数坚定拥趸,剩下的大多数人用脚投票,把“务实”二字刻进骨子里。在残酷现实面前,噱头派不过是看客,实用派才是场上主角。
最后还是要感慨一句,车市冠军没有常青树,不要迷信哪辆车能“一统江湖”。风水轮流转,用户的心思最难琢磨。厂商再牛,不如分钱实在。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