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批评: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腐蚀、品质员不及欧美

这几年的中国汽车,出口速度飞快,特别是在俄罗斯市场上,补充了不少空缺。不过,质量方面的议论一直没停过。虽说中国汽车产业起步算晚,但进步的速度绝对让人刮目相看。俄罗斯那边天气极端,冬天零下几十度,路上还撒盐、化雪,这对车子考验可真不是闹着玩的。有时候中国车在那边遇点麻烦,也算正常,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体做不好。反倒,这些问题反倒激励中国车企不断改进、提升。

俄媒批评: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腐蚀、品质员不及欧美-有驾

背景溯源 问题初现

这几年俄罗斯汽车市场变化挺大,尤其是从2022年开始,许多西方品牌纷纷撤出,留下了不少空白。中国车企抓住了这个机遇,出口量迅速增加。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汽车超过90万辆,占俄罗斯进口车总量的八成多。出租车行业用中国车的比例也很高,到了2024年,在一些城市已经超过了七成。

俄媒批评: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腐蚀、品质员不及欧美-有驾

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呢?主要是因为价格挺实惠的,比如一辆中国SUV只要德系车的一半价左右,配件也比较容易买到,维修起来也省心不少。俄罗斯地大物博,冬天长,路况复杂,这种环境要求车子得耐用能折腾得起。像长城、吉利、奇瑞这些中国品牌,销量也是节节攀升,挺受欢迎的。

俄媒批评: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腐蚀、品质员不及欧美-有驾

俄罗斯媒体《生意人报》在2024年底到2025年初进行了一次测试,挑选了17个中国品牌的车型,在全国26个地区实地试驾。这些地区冬天冷得要命,最低温度会掉到零下30度以下,路面上撒的融雪盐特别多,车底盘长时间容易沾上盐分,一不注意就会出毛病。一测试一出来,就有人说中国车的防腐处理不过关,有些车型用了两年左右就开始生锈了。

俄媒批评: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腐蚀、品质员不及欧美-有驾

俄罗斯的消费者反馈也挺多的,网上那些关于生锈的投诉帖子挺常见的。在国内呢,2021年的车质网数据显示,关于车身生锈的投诉差不多占到三成,涉及不少品牌。出这个问题的原因嘛,一部分车企为了省成本,用的都是普通钢材,没有配备高级的防腐层。俄罗斯的气候更恶劣,问题就更加严重了。

俄媒批评: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腐蚀、品质员不及欧美-有驾

年检政策也对车辆的使用寿命产生影响,中国的车平均使用期限在6到8年左右;美国那边则大概是12.5年。俄罗斯情况类似,老车过检挺难的。整体来看,市场扩张挺快,但车辆的适应性还存在差距。中国的汽车出口到俄罗斯,从2022年的几万辆迅速增长到2024年超过百万,增长势头很猛。

从2023年起,关于质量的问题反馈不断增加,媒体也开始关注这事儿。俄罗斯汽车协会也加入了,举办过一些研讨会来探讨这些问题。归根结底,中国车企在国际市场上立稳脚跟不是件轻松的事儿,得应对各种不同的环境挑战。

俄媒批评: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腐蚀、品质员不及欧美-有驾

批评剖析 短板暴露

俄罗斯媒体直接指出:中国车的耐用性只有德系的一半,容易生锈,品质比不过欧美品牌。测试报告显示,在17个品牌中,有5个防腐工艺比较差,使用两年后就开始生锈,部件老化得快。涉及一些不太知名的品牌,具体测试时,车身在极寒天气下暴露出不少问题。

俄媒批评: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腐蚀、品质员不及欧美-有驾

俄罗斯车主反映,一辆中国品牌的SUV开了五年,车身大面积锈蚀明显,可同期德系车还算完好。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也比较短,大概五到七年,而欧洲和美国的品牌能用十到十五年。这原因主要在于极端气候的影响,冬天的低温配合道路上的盐渍,加快了腐蚀速度。中国国内的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1年锈蚀问题占到了29.9%,涉及到63个品牌、231款车型。

俄媒批评: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腐蚀、品质员不及欧美-有驾

一些车企为了节省成本,用普通钢材替代了防腐合金,电泳涂装也没做达标,导致防护层变薄。在俄罗斯那边,盐撒得特别多,车底盘上积累的盐分时间长了就会穿孔。严苛的年检制度也让不少车辆提前退役,2023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的车辆平均寿命比较短。俄罗斯媒体的批评挺犀利,但这也有一定的道理。

俄媒批评: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腐蚀、品质员不及欧美-有驾

在西伯利亚等地进行测试,车辆在真实路况下行驶,数据都是真实的,没有造假。结果显示,短板挺明显的,材料和工艺方面成了主要难题。有些车企在追求价格优势,反而忽视了耐久性的问题。欧美车,比如德系品牌,采用镀锌钢板和空腔注蜡的技术,防腐性能相对更强。而中国车在新能源领域发展挺快,但在传统防腐方面,还需要补上这课。

俄媒批评: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腐蚀、品质员不及欧美-有驾

俄罗斯市场上的反馈是,出租车司机挺喜欢用中国品牌的车,但维修次数比其他车型要多一些。媒体报道讲,这主要跟设计没考虑好本地气候有关。虽然不是所有品牌都差,也有几款表现不错,但整体形象就打了折扣。掂量下去,问题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得认真对待。车企不能只盯着价格便宜赚取,要多投入研发与创新。国内政策上,虽然把强制报废取消了,但年检依旧挺严格。

俄罗斯那边也差不多,老旧车辆真挺难留下来的。暴露的短板其实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从能用到用得顺手,这条路还得走一走。批评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问题,但别把它放大太多。中国的汽车出口已经扬眉吐气,到了2024年,电动车的销量突破200万辆,实力摆在那里,谁敢小看?

俄媒批评: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腐蚀、品质员不及欧美-有驾

发展展望 前景可期

面对批评声,中国车企可没坐着不动,反而加快了脚步进行调整。在俄罗斯的测试中,吉利、长城这些品牌用不了多久,就4到5年都没有出过问题,有的甚至能跑到12年都没有故障。到2024年,国内的碰撞测试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比亚迪、蔚来这些新能源车在安全性和防腐蚀方面都表现得相当不错。电动车方面尤为突出,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在2024年占据了全球销量第一的宝座。

俄媒批评: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腐蚀、品质员不及欧美-有驾

小米SU7采用一体化压铸技术,防腐能力对标特斯拉。出口数据表现不俗,2024年电动车出口达到200万辆,其中高价车型占比25%,成功打破了低质的印象。在未来发展方面,材料的升级尤为关键,比如镀锌板和蜡注工艺,经过测试效果都挺不错。各个车企也在加大投入,工厂不断优化工艺流程。

俄媒批评: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腐蚀、品质员不及欧美-有驾

消费者的习惯也得跟上,比如在沿海地区要及时清除盐渍,这样才能减缓腐蚀的速度。售后服务方面得加强,别再推卸责任了。政策方面引导作用很关键,像中国取消强制报废,年检流程还得进一步优化。参考德国的12年防锈保修制度,国内也可以推个类似的机制,倒逼行业不断提升。俄罗斯市场方面,中国车的份额还算稳定,到了2025年上半年,投诉数也比以前少了不少。

俄媒批评: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腐蚀、品质员不及欧美-有驾

新能源领域里,中国跑在前头,欧洲的销量也在不断增加。比亚迪ATTO 3在欧洲挺火,小米则在海外测试新车。未来看,咱们的车从性价比到品质,都在不断转型升级。过去十年,打开了市场的门户,接下来十年还得靠质量说话。批评虽然多,但也促使中国车企不断赶超,跑得更快。出口方面,电动车的结构挺合理,高价值的产品比比皆是,整体优势明显。

俄媒批评: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腐蚀、品质员不及欧美-有驾

今年车企研发花的钱多了,2024年专利申请也是节节攀升。俄罗斯那边,经销商开始增强防腐服务,消费者的信任也在慢慢回升。这发展可不是空谈,数据都在说话。全球电动车市场里,中国占据了很大比重,前景还是挺光明的,不过还得补补课。材料工艺、用户维护、政策扶持这三方面都得齐头并进。中国制造的车子可不是停步不前,而是骑马奔跑,向前冲刺。总的来说,这个情况也给大家提个醒,品质才是关键。中国汽车产业底气十足,未来一定会更亮堂。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