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政策升级,特斯拉定目标,投资圈掀讨论

话说这个周末,人形机器人圈简直开了个热闹聚会,一条比一条劲爆,谁还敢眨眼?

老陈刚把工信部和特斯拉的新动态一甩进群,几分钟不到,炒股群里就成了“问答直播间”,大家都挤着凑热闹,生怕错过了什么天降暴富的机会。

工信部搞了一波“赛道升级”,定下人形机器人的新赛道身份,直接抬进了“新能源、半导体同级别”的殿堂,说白了就是原来只是画饼,现在端出的是主菜。

特斯拉呢,也不甘示弱,马斯克直接定下了明年5000台、后年5万台的量产计划,国内配套企业加班加点,“审厂”这个词瞬间成了技术圈的流行语。

这两条看似各自独立,其实合起来就是一个超级组合拳:政策把路铺平了,巨头把食堂开好了——光喊口号谁信,真有订单才会有人买单。

群里投资老司机已经彻夜翻产业链了,连私募大佬都跑苏州深圳挨家问企业进度,嘴上说“炒概念风险”,手里却扒着产能清单不撒手——这波是真的拼。

不过说实话,机器人板块这种风口,一爆就有人追,一跌就有人骂,毕竟谁都怕买到“空气股票”,嘴上全是“送样”“概念”,但有多少是真的能量产、能出货、能赚钱?

这事说简单嘛,也简单。

说难,其实水很深,套路满天飞,真要看明白,还得慢慢抽丝剥茧。

先说政策端的份量,真不是随便挂个标签那么肤浅。

2023年的时候,工信部就贴过“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说得天花乱坠,结果企业还是都在实验室溜达,订单寥寥无几。

这次不一样了,用“新赛道增长极”这种词,市场听懂了意思:上升到国家产业战略级别,跟新能源、芯片抢地盘了。

地方层面就更带感,北京有百亿基金,核心部件项目补贴直接砸下去彻底不心疼。

深圳喊出“一企一策”,企业建研发中心奖金最高5000万,上海直接按吨给物流补贴,这架势,谁不想进场试水?

有了这些实质福利,企业不光愿意干,资本也跟着挤进来了。

数据最不会骗人,2025年才过八个月,融资已经飙到162亿大关,其中七成都冲向核心技术环节,玩票的都让市场筛出去了。

但政策到底能托起多少公司,能把多少“PPT机器人”变成真正可用的产品,谁能说得死?

行业老司机都说,这一波国标制定就像加了双保险,之前大家都只敢在小黑屋里偷偷研发,怕打水漂。

现在有补贴,有规则,谁家敢直接宣布订单了,谁就能冲上头条。

但也不能光看政策,还得盯巨头的实际动作。

别以为巨头都是嘴炮王,特斯拉这次是真的动了真格。

马斯克给Optimus定的量产数字不是小目标,明年一下子5000台,后年直奔5万台,供应商跑断腿都来不及。

这一下不止是特斯拉自己玩,带动下国内企业都加速扩产,优必选的Walker S1、宇树的消费版机器人,今年订单排到天亮也做不完。

调研企业的私募研究员说得明白,“送样已经不是终点,要的是批量订单、排产期、合同金额。”

以前大家都低调,没动静,现在敢把特斯拉审厂通知书拍在桌上,话里话外都是“要干正事了”。

你以为这就完了?

还有市场监管总局定下的行业国标,15项标准砸下来,每家企业都得按规矩走,蒙圈的赶不上,脚踏实地的才有戏。

资本市场最敏感,融资速度赶超老牌芯片,技术团队、产业链、整机厂谁都不敢落后。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谁是真正能赚钱的公司?

“人形机器人不是独角戏,产业链很长,谁拿到‘卡脖子’技术,谁才是真土豪。”

这话没夸张,盘点下来分三环,环环有门道。

第一环是精密传动。

大家能想到的那些“抬手挥拳”,其实全靠减速器、丝杠这些高精度部件做支撑。

以前这块是日本哈默纳科、THK的天下,国内企业咋看咋酸。

人形机器人政策升级,特斯拉定目标,投资圈掀讨论-有驾

现在形势一变,绿的谐波冲上头牌,市占率搞到24%,订单量直接对接特斯拉Optimus,三班倒才堪堪补齐产能。

去年机器人业务毛利率38%,比传统高出一截,这种利润,没点核心技术根本抢不到。

秦川机床走的是偏门,专攻行星滚柱丝杠,机器人关键关节都用得上,以前没人敢挑战日本垄断。

他们的自研磨床解决了精度难题,现在军工领域也用上了,市占率轻松超40%。

虽然现在净利润还没冒头,但技术卡位坚定,量一放出来利润变脸谁都挡不住。

小透明中大力德玩的是成本优势,减速器比进口便宜三成,批量供货给小鹏机器人。

明年机器人业务占比刷到18%,新能源车齿轮赚钱,现金流有保障,怎么选都不怕。

第二环,执行和传感器。

这里隐藏着无数“隐形冠军”,技术门槛也高,能做细分市场王者的都是硬核选手。

鼎智科技抓住线性执行器和空心杯电机,特斯拉、小米的新机型都用它家货,单机价值两千块钱。

三季度泰国基地一开,产能直接翻番,扩大规模不是梦。

芯动联科擅长惯性传感器,用精度杀死国外对手,特斯拉都忍不住用它家货。

净利润飙升,毛利率能干到70%,一听就让投行流口水。

汉威科技重押柔性触觉传感器,全球罕有三家能量产,国内巨头都在排队试用。

目前毛利率不算高,但高端产品放量跋山涉水,利润空间只涨不跌。

第三环,整机和产线。

万事俱备才轮到造整机、建产线的公司露脸,这环节最能一把捞业绩。

博实股份不造机器人,只造机器人的产线,60kg级人形机器人柔性产线既验收又接受订单。

业内老吴点评得中肯:“别光盯着谁造得快,造得多,要看谁提前造生产线。”

毕竟不管哪家企业量产,都可能要用它家的设备,提前卡位才是真的稳赢。

埃斯顿直接造整机,第二代机器人能举10公斤,双臂44个自由度,产线建设马上开动,已经抢到高校和科研机构大单。

虽然现在整机出货量还不大,但整合能力强,议价优势明显,纯组装厂只能望洋兴叹。

拓普集团玩的是跨界,给特斯拉Optimus供执行器组件,明年计划供应百万套,汽车产能可以直接复用。

转型成本超低,技术迁移不难,难怪市场都很看好。

可惜的是,风口再好也总藏着雷区,谁不小心踩爆谁哭。

第一个“雷”:只说“送样”没“订单”的企业,别信!

送样和订单差得远,只能说明有资格入选,但离实际量产还几十里地。

公告里只要没写明“批量供货”“订单金额”,就是炒概念,投资人看清楚别瞎冲。

第二个“雷”:技术路线赌错,血本无归。

比如特斯拉明确用谐波减速器,谁重仓别的技术路线风险巨大。

布局要选广的,比如绿的谐波,不仅做核心减速器,还搞关节模组,抗风险能力强。

第三个“雷”:市场估值炒得太高。

一些核心股涨了几倍,业绩还没起飞,万一特斯拉推迟量产,股价回调就扎心了。

算一算市盈率,超百倍且没业绩支撑的千万别碰,炒得太猛容易摔的更疼。

面对这些明牌暗坑,韭菜们该怎么选?

还是得听听业内老司机的建议,两个信号要死盯。

第一个信号看特斯拉的供应链名单落地。

有名单才是硬票,进去就是准金主。

第二个信号看企业中报里机器人业务营收占比。

营收爆发才是真机会,增长率低的别犹豫,直接删自选。

老陈自己已经挑了自选股,绿的谐波和鼎智科技都进了备选队伍,但心里还是打鼓。

特斯拉定的5万台目标会不会太乐观?

要是技术不达标砍订单怎么办?

国内企业拼了命扩产,明年会不会打价格战,“你死我活”一触即发?

说到底,哪怕利好当前,最终还是得等年底量产的实际情况。

现在只是交易窗口期,风口虽炙热,风险也不小。

谁能笑到最后,还得靠真本事。

说了这么多,各位怎么看今年人形机器人板块的机会和雷区?

你会跟风入场,还是继续观望,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真实想法。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