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新世代iX3慕尼黑首秀前的十个细节
前几天去修车,店里老李一边换机油一边嘀咕,说他表弟在德国那边干的,这两天忙得脚不沾地——原来是全新一代iX3要亮相了。9月5号,在慕尼黑,宝马会把这台基于NeueKlasse平台的第一款量产车推到台前。老李还半开玩笑说,“这回他们是真豁出去了”。
这个平台,从2021年发布到现在四年多,宝马投的钱和精力都砸进去了,不像有些新势力十八九个月就催出来一台车,他们还是按着四五年的节奏打磨。据说工程师们连螺丝规格都反复改过好几轮,就怕出一点纰漏。
听销售小陈提过,这个平台不仅是纯电,还能兼容燃油、混动,而且用的是800V高压架构——充电十分钟跑三百公里不是吹牛。他还补了一句,说iX3会有个“聪明”的充电盖,会自己开合,有点像以前加油口冬天冻住时你得敲两下,但这个不用手碰。
外形上,新世代iX3延续了概念版的大致样子,不过量产后换回了传统后视镜,没有用摄像头那套花哨设计。尺寸差不多4780长、1895宽、1635高,轴距2895mm。我看预告图里尾灯做成立体感很强的“X”造型,还有C柱发光标识——晚上估计挺唬人。在我们小区地下库那种昏黄灯光下,那标可能比大灯还显眼。
动力部分,小陈顺嘴爆料50xDrive版本是前异步+后励磁同步双电机组合,他试驾原型车的时候说起步挺猛,“4秒多破百”,但更让他惊讶的是WLTP 800公里续航(CLTC能到900),高速掉电没那么快。他提到一个冷门事:有人在寒潮天气时,用家里的11kW交流桩冲了40分钟就够第二天通勤往返,不必非去找直流快充桩排队。
内饰方面变化更大,全景iDrive视平线显示系统第一次上车,据描述是在挡风玻璃投射接近40英寸画面,高对比度,就算戴偏光墨镜也清楚。我脑补了一下,在西北夏季正午阳光底下导航还能看清,那确实省心。中控屏向驾驶员倾斜17.5度,这角度我觉得长途开起来脖子不会酸,比我朋友那辆老款平直中控舒服不少。
电子架构也是升级重点,有人叫它“四颗超级大脑”,分别管娱乐、自动驾驶、动态控制和舒适功能。据维修圈传闻,它的信息处理速度比现款快二十倍左右,还带一个叫Heart of Joy的动力控制逻辑——名字听着文艺,其实就是让你踩油门的时候更跟脚,不突兀也不拖泥带水。有技师调侃:“以后刷隐藏功能可能难度翻倍”。
驾驶辅助这块,新Motorway & City Assistant可以在市区认红绿灯自动刹停再起步,高速还能放手配合眼神变道(不过国内法规嘛…你懂)。圆环路绕行和弯道辅助倒是挺适合南方那些城郊交界处复杂路况,我想到一次雨夜错过出口,被迫绕城半圈,如果当时有这种功能,大概少挨半小时堵车罪吧。协同驾驶逻辑也贴心,你轻轻碰方向盘,它不会直接退出,而是帮你微调路线,相当于一个懂事副驾。
针对中国市场,本土化动作不少,比如与阿里巴巴等合作,把本地数字生态塞进座舱系统,让语音指令理解地方口音。我邻居东北口音重,他之前骂自家智能语音总识别成奇怪词,现在估计能改善不少。此外底盘悬挂做了专属优化,我猜八成考虑到了南北方不同路面颠簸特性,还有减速带高度千差万别的问题。本土团队参与研发智能辅助,也许真能减少“国外好用国内鸡肋”的尴尬案例。
产品规划初期会推出40xDrive、50xDrive和M60xDrive三种双马达四驱版本,将来或许还有单电机后驱甚至性能版M车型。有趣的是,同平台未来还会诞生燃油车型,也搭载类似座舱科技。这让我想起早几年一些品牌为了省成本把燃油与混动共线生产,只不过这次科技含量明显高很多,而且据厂内朋友透露,零部件耐热标准提高了一截,为应付高压快充产生的额外热量积累问题,否则夏季南方暴晒停车场就是考验场了。
生产方面,中国沈阳工厂2026年开始投产NeueKlasse车型,加长轴距版预计明年先行上市;捷克索科洛夫的新中心已经启用,据说里面模拟各种极端气候,包括零下30℃冰雪坡道,到撒哈拉级别干热环境都有覆盖。这些地方普通人去不了,但结果最终都会反映在我们日常开的每一次启动与刹停之间。
昨晚群里有人问我,会不会买这一代iX3?我没正面答,只想起去年冬天下雪被困国道六小时,如果真如宣传那样低温掉电少一点,下次或许就不用冒着风雪找救援。但话又说回来,新技术再诱人,也得等看看首批用户半年后的反馈才踏实。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