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度小鹏汽车总营收为人民币182.7亿元,较2024年同期上升125,电动车盈利拐点或利好长期消费

第二季度小鹏汽车总营收为人民币182.7亿元,较2024年同期上升125,电动车盈利拐点或利好长期消费-有驾

2025年第二季度,小鹏汽车财报显示营收同比飙升125%,净亏损大幅收窄至4.8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这一业绩不仅是企业自身里程碑,更折射出新兴电动车企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张中逐步摆脱亏损阴影的行业信号。随着电动车竞争进入深水区,如何平衡增长与盈利已成为所有玩家必须面对的核心命题。

这份财报一出,不少人直呼:小鹏这是要“逆天改命”了?总营收182.7亿元,同比狂增125.3%;交付量突破10.32万台,同比暴涨241.6%;毛利率也达到17.3%,同比提升3.3个百分点;更令人振奋的是,净亏损从去年同期的12.85亿元大幅收窄至4.8亿元。用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的话说,各项核心业务和财务指标都达到了“历史最佳水平”。然而,敏锐的市场观察家会发现,小鹏Q2营收和Q3交付及收入指引,其实都略低于此前的市场预期。这并非泼冷水,而是提醒我们:即便数据亮眼,市场对新能源车企的审视依然严苛,盈利之路并非坦途,仍需警惕“预期差”带来的潜在波动。

那么,小鹏这份成绩单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答案绝非仅仅是数字游戏,它深植于“技术升级”和“规模效应”的双重驱动。何小鹏反复强调,小鹏已全面完成智能化和电动化新一代技术平台的升级,与竞争对手拉开了“技术代差”。这并非空穴来风,小鹏MONA M03、G7、G6/G9等一系列新产品的推出,就是其技术落地的具体体现。例如,MONA M03以AI智能科技进化为准则,将高阶智能辅助驾驶普及到A级纯电车型,拉低了智能化的门槛,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小鹏G7则以2250TOPS的有效算力、本地端VLA+VLM大模型以及“追光全景”抬头显示等硬核科技,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与溢价空间。同时,2025款G6和G9在欧洲市场的正式上市,以及小鹏P7+下半年进军欧洲,都显示了其在国际市场扩张的野心。更值得关注的是,小鹏与大众汽车集团的战略合作,不仅深化了电子电气架构的技术合作,更将合作范围扩展到大众在中国市场的燃油和插电混动车型平台,这无疑将带来技术输出的收益,并进一步摊薄研发成本,加速规模效应的显现。当销量突破10万台大关,供应链的议价能力、生产线的效率提升、销售网络的优化,都会带来成本的显著摊薄,从而直接体现在毛利率的提升和亏损的收窄上。

小鹏的这份财报,无疑给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它预示着行业正在从“烧钱圈地”的野蛮生长,向“技术深耕,精益求精”的高质量发展转型。然而,真正的盈利拐点,绝不仅仅是某一个季度的亏损收窄。它意味着企业能够持续、稳定地实现盈利,拥有强大的自我造血能力,足以支撑高昂的研发投入和市场拓展。小鹏仍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持续的技术迭代以及全球化布局中的不确定性。但它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通过持续的技术投入和规模化运营,新能源车企完全有机会摆脱亏损泥潭,走向盈利的康庄大道。

所以,电动车盈利时代真的来临了吗?小鹏的案例给出了肯定的信号,但更像是一场马拉松的“中场哨”。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谁能笑到最后,不仅要看当下的财报数字,更要看其能否在技术、产品、市场策略上持续创新,真正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我们拭目以待,下一个“盈利王”会是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