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满怀期待去买车,手里攥着预算,兴致勃勃进了4S店,结果销量顾问各种推荐配置高、价格高的车型,一打听少说也要二三十万,顿时就打了退堂鼓。汽车,不就是交通工具吗?什么时候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这段时间,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到市场风向。原本“高高在上”的B级车市场,突然开始降价,幅度还贼大。说一个直观的例子——每次讨论买车我都爱提的,奔驰C级。之前是不是觉得“高攀不起”?现在直接3系、奥迪A4L一块儿,以十几万的优惠价格扎堆儿排上榜!这事最近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
为什么它们突然大降价?
我有一个做车行销售的朋友,大家都叫他老陈。他前两天跟我聊天,说这次很多豪华品牌给出的终端优惠,连他都“看不懂”。他说,咱老百姓可能觉得汽车光鲜亮丽,但这行水深着呢,尤其是最近这两年。
老陈说:“疫情那几年,车也不好卖,车企赚的不多;好不容易苦撑过来,现在库存又压得喘不过气。尤其是,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车直接‘杀疯了’。看啥都便宜,油钱别算了,这年头卖探岳、凯美瑞这种车,压力甭提有多大了。”
想了下他说得也对,尤其现在新能源车补贴政策虽然不如前几年那么猛了,但市场占比却真的蹭蹭地往上涨。而这B级车呢,它本来就长得“一看就值钱”的样,这下新能源车分了蛋糕,销量自然拼个你死我活。
“白菜价”的背后
那,降了价的B级车,到底是在清库存,还是给咱发放“消费福利”?实事求是来说,降价绝对是因为市场硬需要,没有其他路选。本质规律就俩字:压力。
有意思的是,连一些看上去的“网红车”都没逃过。你看雅阁、英仕派、天籁这些走量神器,以往您听谁说它们卖不动?这几个月可是相继冲着客户钱包下手了,至少有30%的终端让利。不得不感慨一句,这个车市比过年还“热闹”,当然对买车的消费者来说,绝对是一次多年难遇的好机会。
以捷豹XEL为例子,以前这个英伦车的调性可是主打个“高端”,收入没个百万,你都不好意思往4S店一溜达。现在呢?降价直接腰斩,52%的降幅直接砍下去。老陈不忘调侃了句:“这次XEL都快变成‘白菜王’了。”他也打了补丁:“就算便宜到这个份上,该不太买账的消费者,还是不买。”
为一方面是定位问题,正因为没讨好市场,该卖不动的车还是璀璨过往。另一方面消费者变聪明了,不当“接盘侠”,选择性会更广泛一些。
是时候再看看灯红酒绿背后的故事了
我自己其实两年前入手了辆迈腾。当时路过车行,优惠不算大,但想着合资B级车保值率和品牌形象都在线,咬咬牙还是买了。现在一看榜单,这新款迈腾GTE直接降价16%,而我的老哥凯美瑞优惠4万左右。那一刻算账,我差点怀疑,自己为啥买那么早。
换个角度想,我也总算明白了。买车这个事,不光是看价格,还得看时机和用车需求。尤其是现在,车市动荡,价格变动频繁,说不定哪些平时坚挺的车,改天一觉醒来就多了个大优惠。像凯美瑞这种一向“硬气”的车型,今天落入13万区间,真是有点匪夷所思了。
老陈告诉我说,其实一些车企也挺无奈。“一的车厂直接要打价格战,争那个市场份额。别人跳水,我们不跳,消化库存都难。所以打折,得跟着‘入伙儿’。”
讲真的,看到这里,心里会忍不住琢磨:这市场要泡沫破灭了?倒也未必。车永远是大家心心念念的工具,只不过是,人们选择小电车也好,看中节能减排或者炫酷科技范围,总归是对“同价更多性价比”的诉求。
你想买还是观望?
你也别指望哪天车市一夜回暖,价格知趣恢复原状。市场定律就是,低价开了个口子,谨慎一点,那些降价50%的品牌难再复原。对,我们可以趁这次良机捡漏一次,但也要擦亮眼睛,别光看降价幅度也忽略了:产品与实际使用环境、性价比,以及未来维修保值的问题。
它便宜可能是暂时的。就拿捷豹XEL为例,它之所以腰斩价,或许因为它的品牌认知度已经早不如宝马、奔驰这些也有关系。你买回家好开倒也罢。但如果你三五年后打算卖出去,非常可能连号称的“便宜性价比”都兑现不了。
这段时间对不少人而言,可能是一个重塑用车观念的好机会。从前怕门槛高,今天忽然价格一落千丈,难道不心动?不过别沾沾喜悦太久,车企的降价并不是仅仅对消费者的“回馈”,而是竞争厮杀下的适者求生。
最重要的思考:买车的根本是为了
老实讲,我写这篇的时候,我在想,一辆车的价格打了对折,但消费观念能不能也“打个对折”?有时候,我们把B级车看得像一个奖座:开出去,面儿有了;家里人也高兴。可今天这一切都变得有点魔幻了。既然B级车还要加入价格战,那以后它可未必再象征什么身份,只是一个代步的工具,这算不算是时代的缩影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