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道 L90 爆火:蔚来赢了,但大型 SUV 的“纯电元年”还没到》
开场这几句既像戏剧也像新闻。
十月下旬,蔚来宣布新款大型车在上市后第八十六天交付突破三万台,八月一日开始交付,到九月单月出货一万零九百九十七台。
这个节奏让圈里的人一时间炸开了锅。
有人在群里打赌:这是不是说明大型三排纯电车终于赢了?
也有人反问:这就能代表大局吗?
在这场热闹背后,藏着比数字更耐人寻味的真相。
数据先摆在桌面上。
九月的榜单里,名列第一的是问界 M8,总销量二万一千二百四十四台。
排在第二的是蔚来的这款新车。
问界 M9 排第三,销量一万零五百零三台。
领克九百 EM-P、理想 L9、蔚来 ES8 分别在后面。
把这些数字拆开看,会发现真正跑纯电的阵营并不多。
问界的成绩里混进了大量增程和混动车型,理想和领克那两位也主要依赖增程技术。
真正靠纯电撑起销量的,基本只有蔚来自家和这台新车。
更有意思的是,问界 M8 的纯电版在全国交付开始后的九月上险数据显示,只卖出两千四百九十台;M9 纯电版只卖出一千八百四十台。
对照总量,差距明显得让人眩晕。
把这个事实放回到用户场景里听一听会更有画面感。
一个四口之家,在国庆假期开车上路,车里放满了行李和老人孩子。
到服务区想充电,快充桩前排了好几辆车,等候时间变成无法预测的变量。
隔壁加油站的增程车主五分钟就能满油出发。
这种体验不是怕速度慢,而是担心能不能按时走。
这种焦虑压得很多家庭主力车主宁愿选择带发动机的备胎方案。
正因为这个心理,混动和增程在大型 SUV 市场里长期吃香。
蔚来这回能把市场搅活,关键在于带来了两件事。
第一是换电网路。
三分钟换电的口号不是噱头,换电在用户感知里把“能不能出发”变成了“几分钟能走”。
换电站的布局覆盖了不少高速沿线,节假日高峰时仍会有紧张,但用户可以提前规划,普通出行日子里体验很接近“随到随走”。
第二是把电池从车价里剥离出来,实行租电方案。
购车时车价直接减去八万六千元,这一步把本来压在购买决策上的最大支出砍掉。
更关键的是电池衰减的担心交给租赁方处理,车主不必为几年后电池衰减的残值忧心。
换电和租电联动,把纯电本身有的空间、静谧、平顺这些好处放大到了可被家庭接受的层面。
这套玩法看上去完美,但要把这种模式放大复制并不容易。
建设换电网络耗资巨大,不是靠一款车能带动全部体系上线的。
要选点位、要和高速站、服务区、地产方协调,要解决标准化问题和资金回流。
短期内其他厂商难以复制同等规模和密度的换电生态。
可见,这台车当下的热卖更像一种商业模式和生态打法成功,它是一次局部的胜利,而不是整个技术路线的普遍胜利。
在市场结构上,主导权短期内还在增程和混动手里。
观众们把眼光放在家用场景上,那里对“确定性”的需求压倒了对“极致效率”的追求。
增程车提供了“油电两手准备”的安全感,日常城里走走电驱,长途跑高速有燃油作为后备。
这种实用主义让问界 M8 和 M9 的多数车主在购车时选了增程版。
买车这档事,很大比例上是情绪与风险的权衡,情绪更靠得住的选项往往占上风。
市场不会停滞在现状。
原本给了增程快速上涨空间的,是用户从零到有的那种容忍度。
早期增程车在空间、平台上有过妥协,很多车型不是建在原生电动车平台之上,后排空间与载物能力都被技术布局牺牲。
如今的消费期待已经向上移动,不再满足于仅仅解决续航焦虑,还想要好的乘坐感和空间利用。
新的门槛必须兼顾这两点。
这个转变可被称作“增程二点零”时代的到来。
来自一家年轻厂商的动作具备风向标意义。
该品牌准备推出的大型车把增程系统整合进了原生电动平台,保留了原来那种地板平整、第三排座椅能完全收纳进地台的设计。
后桥的高集成度没有被牺牲,主动后轮转向和空气悬挂仍然存在。
以此为例,未来的增程车型要想继续占据家庭主力市场地位,必须保证空间、操控、底盘质感和智能体验不落后于纯电对手。
工程上讲,这样的改造需要更多投资,需要更复杂的布局设计,也需要供应链的配合。
入场的成本也随之上升。
把竞争拉回到消费者那一端,购车决策场景里有几种典型声音。
邻居老陈在小区门口和人聊车时直说,换电听着靠谱,节假日未必都挤,平时出门挺方便。
销售顾问小李回答道,租电能把车价压低不少,年轻人买得起的几率更高。
家里有老人和孩子的小张一向讲求稳妥,他把购车清单里最重要的项写成三条:能跑远、出行不耽误、坐着舒服。
市场的这些声音说明了两件事:一是价格敏感,二是对出行确定性的高度需求。
这两点都直接影响了动力形式的选择。
从厂商角度看,面对乐道这类特殊成功案例,所有竞品都被逼着做选择。
有的厂商会把资源继续压在线下快充网络上,追求高功率、短时占用的快充体验;有的则会试图和第三方构建换电联盟,分摊成本。
也有企业选择把重心放在平台化上,打造能同时支持纯电和增程的通用底盘,减少不同动力形式造成的体验差异。
市场的博弈会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变得更加激烈。
在技术与商业之外,是对未来走势的几条判断。
要把大型车市场彻底推向电动化,至少需要三个条件同时达成:一是换电或超充网络要覆盖到高峰期仍能保证可用率,二是充电体验在排队高峰期具有可预测性,三是电池能量密度或成本出现关键性突破,让整车成本更低,用户不必为电池租赁或退役担忧。
这些因素任一项单独达成都不够。
现阶段这三项仍在发展中,短期三年里增程与混动保持领先的概率高;五年以后形势会取决于基础设施和电池的进展。
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
那句关于“纯电元年”的讨论并非无的放矢,激进的论断煽情十足。
真实世界的选择显示出不同的偏好与取舍。
乐道的爆卖证明了模型创新可以快速撬动市场,换电与租电两把钥匙组合起来能把纯电的痛点变成可控的变量。
观众们可以在评论里吵个天翻地覆。
要问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如果有人家里常年四口出游,假期常跑一千公里,他们更愿意投向换电的纯电车,还是带发动机的增程车?
这个问题把重点放回到购买决策的现场,值得每位家庭主力车主好好掂量一番。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