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城市禁摩背后,通勤人的那些琐碎心事
今年刚正月里,我邻居老李在小区门口骂骂咧咧,说“油贵、车难停,罚单像下雨”。老李是典型一线工地通勤,家里那台老捷达烧油挺凶,早晚高峰堵得人抓狂,去年起又多了辆银灰踏板摩托。棚户区那片,停车最紧张,三步一条划线、五步一块收费牌,饭点你想溜车进去找个位子,哼,没大几十块下不来。师傅们就说了:“想省点心就折腾个踏板,甭整那些大排量的,通勤才是王道。”
其实,我一开始跟老李一样,信了“摩托省钱”的传说,结果两个月后就发现猫腻。是,买车成本低点,油也便宜,可贴地皮风吹雨淋,冬天冻得牙打颤,能坚持的都是惦记早点下班,路上多超俩红灯的主儿。顺便插一句,咱这城市禁摩力度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城管有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偶尔逮着了也就“开单扣分”,摩托群里前几天还传:“小区门口摄像头新装了,骑过去警察立马短信提醒。”真假没人敢打包票,反正骑车那伙,手机都塞一堆交管APP。
济南听说买摩托的大多是上班族。师傅曾打趣:“你说早晚上班拼得啥?摩托能蹭绿灯电动车比不过,汽车不是人堵就是没地儿放。”我朋友芳姐骑踏板快两年了,把原先的老电瓶车放仓库吃灰,说“摩托劲道足,电车还老丢电,冬天跑半小时就歇菜”。不过她也有“摩托阴影”,去年冬天零下五六度,手套不顶用,骑到单位门口手指都僵了,后来专门买了那种加热手把,网上几十块钱,装上后才算敢顶冷。
说点冷门配置,芳姐的那摩托有个“双保险锁”,师傅讲是啥“外锁内锁一套”,群里有人当初嫌多此一举,结果隔壁楼托儿一次夜里作案,亏有保险锁才没丢。还有个事儿刚听说,市区那边有台两千年的嘉陵王,老陈翻新换了LED大灯,说“油门一顶灯就闪”,师傅技术活没扎实,最后接线换了三次才算稳。那种摩托,小时候见过,外观现在看有点丑,顶那会十几岁,觉得真拉风,现在土气了,一样是情怀。
政策风向变来变去,像昆明前阵子说要升级禁摩,从二环进主城,五区范围直接画了个圈。群里有司机骂:“电瓶车一窝蜂,摩托车培训考证合法啥用都没有”。我琢磨政策一刀切,也是为省事,整天查污染,实际上摩托排放低的型号一抓一大把,厂家师傅都吹牛说能造到“欧六”标准,但没人愿费劲。邻居说:“车子现在比摩托省心?也就看你钱包厚薄。”其实两头都有说法,老铁们总是讲,二手摩托才是香,折旧慢,还没人管上牌。
讲到加专用油,前阵子群里有人说一升24,保险直接对标汽车还涨价。检车费用也听说涨——有车友吐槽:“去年还是线下检,现在非得APP预约,满大街找不到检车地点。”但话又说回来,摩托想要盘活市场,专用油加得起才算真玩家。老陈话糙理不糙:“买摩托不是图便宜,关键是那种想去哪就去哪的自由。”
武汉堵城十几年不让摩托,大伙趁早都避开了,芳姐有回实在忍不住买了台巧格125,夏天骑,冬天改回开车,群主调侃说她是“季节性摩托党”。后来骑无证两次,被警察逮,每次百元罚单外加扣分。有老司机“教经验”,骑车得留六分,不然下半年就只剩走路。其实正规持证、交保险,警察也就是例行处理,真要怕还是别骑。
大贸摩托圈其实也闹过不少八卦,2015年前后据说是“元年”,那时满大街都是“大贸黄牌”,不少老玩家玩腻了直接换回国产。技术师傅一句话:“大贸火两年,羊群效应而已。”现在新车也多,电动摩托成天鼓吹“零排放”,可都是电池说话的市场,新出的配置有那种手机蓝牙联动,导航直接播,师傅说“整得跟汽车似的”,可他还是喜欢原始味。
一个城市里四处限摩限停,汽车车位难求。芳姐有回去银行排号,汽车没位直接停一公里开外,摩托就剃边儿插在巷口。群里笑话:“买车还贷,买摩托还路”;其实养护也有门道,老陈说自己摩托三年没咋修,就是链条定期加油,冷门冷掉的配置有“气压监测”,其实不太管用。二手市场上,那种老款五羊本田都快成收藏,老玩家回忆“小时候摸钱龙150,一批才进两三台,现在想还没货”。
有时走在路上,听见师傅们抖包袱:“资本家的禁摩咧,让穷人没法活”。笑归笑,摩托归摩托。前几天芳姐在群里上传那张车钥匙,配了句,“一辆摩托一条路,蹭开就有新故事”——再过几个月,说不定这台车就上二手平台了,该换换新路。老李买踏板也就是图个通勤,明后年兴许又该翻牌换电车,人和车都在城里绕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