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MEGA陷黑公关风波,真相浮出水面,车主集体维权

咱们今天聊一个事儿,这事儿在今年开春的时候,在汽车圈里可以说是闹得天翻地覆。

主角呢,就是理想汽车推出的第一款纯电动MPV,那台叫MEGA的车。

很多人可能都听说了,这台车一出来,网上就炸了锅,但这个“炸”可不是什么好事。

理想MEGA陷黑公关风波,真相浮出水面,车主集体维权-有驾

一台本来被寄予厚望、定价五十多万的高端家用车,怎么就在短短几天里,从“公路高铁”变成了大家避之不及的“晦气车”?

这背后到底只是网友们单纯觉得它长得丑,还是说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故意把它往火坑里推?

这事儿牵扯出的问题,远比一台车好不好看要复杂得多,它几乎把现在咱们国家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激烈和某些不光彩的一面,都给摆在了台面上。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2024年3月1日,理想汽车开了一场盛大的发布会,正式推出了MEGA。

在发布会上,理想把这台车夸得天花乱坠,说它是为中国大家庭量身打造的,空间巨大,充电速度快得跟加油一样,号称充电12分钟能跑500公里,而且为了省电,把车身设计成了水滴的形状,风阻系数做到了全球量产车里的最低。

听上去是不是特别厉害?

理想自己也信心满满,给MEGA定的目标是月销量要达到8000台,想一举成为50万以上所有车型里的销量冠军。

可是,万万没想到,发布会一结束,一场突如其来的网络风暴就把MEGA给淹没了。

问题的根源,就出在它那个过于追求低风阻的外观上。

理想说这是科技美学,但很多网友并不买账。

不过,正常的吐槽,比如有人说它像个“胖头鱼”,有人说它像个拉长的“子弹头”,这都属于个人审美的范畴,无可厚厚非。

但事情很快就变味了,变得非常恶毒。

就在发布会后的24小时内,网络上突然集中出现了一大批被恶意处理过的MEGA图片。

理想MEGA陷黑公关风波,真相浮出水面,车主集体维权-有驾

有人用修图软件,在白色的车头正中央P上了一个黑色的“奠”字,车身侧面也被P上了“魂”字和花圈的图案,甚至还有人把MEGA的照片和殡仪馆的场景合成在一起,配上各种阴阳怪气的文字。

一瞬间,“棺材车”、“灵车”、“不吉利”这些词汇,就像病毒一样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传播开来。

这种攻击方式,可以说非常精准且歹毒,它完全脱离了对一个工业产品的正常评价,而是直接利用了中国人文化深处对于生死的忌讳,进行人格化的诅咒。

你想想看,谁会愿意花将近60万块钱,买一辆被全网嘲笑成“灵车”的家用车呢?

这不仅是面子问题,更是心理上的一道坎,尤其是对于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用户来说,这种心理暗示的杀伤力是巨大的。

这场有组织的抹黑,效果立竿见影。

理想MEGA的订单量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

虽然官方没有公布最精确的数字,但从业内流传出的各种消息和后来的销量数据来看,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原本的月销8000台的宏伟目标,在三月份仅仅完成了3229台,到了四月份更是跌到了1145台。

这对于一款被企业寄予厚望、投入了巨大研发资源的旗舰产品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面对这种局面,一向在社交媒体上非常活跃的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出人意料地沉默了十多天。

直到3月21日,他才通过一封内部信的形式,第一次正面回应了这次事件。

信里,他的用词非常激烈,把这次遭遇定性为“有组织的违法犯罪行为”,并表示要“用光明反击黑暗”。

他把对手的攻击比作是“步枪和手榴弹”,可见这场舆论战的惨烈程度。

这次发声,也标志着理想汽车决定不再忍气吞声,开始正式反击。

理想MEGA陷黑公关风波,真相浮出水面,车主集体维权-有驾

随后,理想汽车法务部也行动起来,宣布对多个发布恶意P图和造谣视频的账号提起诉讼,其中对一位博主的索赔金额高达100万元,摆出了一副要追究到底的架势。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平息。

当直接攻击MEGA这台车的热度有所下降后,网络上又出现了新的风向,攻击的目标从单一的车型,扩大到了整个理想车主群体。

那段时间,在很多短视频平台和社交网站上,突然冒出了大量内容雷同的帖子,主题就是“理想车主素质差”。

比如,把一些车辆违章停车、危险驾驶的视频,不管是不是理想汽车,都强行打上“理想车主”的标签;再比如,编造各种段子,把理想车主形容成不懂车、开车“肉”、还特别喜欢占便宜的群体。

这种攻击手段,比单纯攻击一台车要阴险得多。

它试图在社会上制造一种对立情绪,给理想车主贴上一个负面标签,从而孤立这个用户群体。

它的潜在逻辑是:你看,开理想的都是这种人,你如果也买理想,那你是不是也跟他们一样?

这种诛心之论,腐蚀的是一个品牌的根基,也就是用户的口碑和社群的认同感,其长远危害可能比一次销量滑坡要严重得多。

理想MEGA遭遇的这场风波,其实只是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内卷”白热化的一个缩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

说到底,还是因为市场竞争太激烈了,蛋糕就那么大,大家都想多抢一块,当通过正当的产品、技术、服务竞争分不出胜负时,就有人动起了歪脑筋,觉得与其费力气把自己做好,不如花钱把对手搞臭来得更快。

这种做法,不仅短视,而且对整个行业都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它会让企业间的互信降到冰点,逼得大家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和预算投入到没有意义的“口水战”和“公关战”中,而不是用在真正能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技术研发和服务提升上。

长此以往,受损的不仅仅是一两家企业,更是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声誉。

我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好不容易在全球取得了领先地位,这是几代汽车人努力的结果,如果因为内部的这种恶性消耗,自己人给自己人使绊子,最终伤害的,是我们整个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形象和未来。

所以,如何规范市场竞争,让大家回归到以产品和实力说话的正轨上来,不仅需要企业自律,更需要有力的监管和全行业的共同努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