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车窗还残留着一条灰黑色的焦痕。消防员用手电筒在理想Mega的地板下查勘,冷却液味被烧得发甜。这个画面毫无科幻色彩,甚至带点平庸的悲壮——如果现场能多点奇迹,最好再少点新闻。上海那场理想Mega自燃事件,几天前还只是个小范围的行业传闻,现在终于变成了全国舆论的案头样本。
理想的回应速度算不上慢,这次终于不再用那套“自动驾驶不是事故主因”的万能回复。召回决定很快浮出水面:2024年2月18日至2024年12月27日生产的理想MEGA 2024款汽车,共计11411辆,全部召回。这个数字,精准得让人既心安又进退两难——谁厌倦天天数着自己的车是不是那一万多分之一,谁又能拒绝这样精准而迅速的修补。
原因也不算有多复杂,专业叙述其实更像是理想最后的体面。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在某些条件下,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铝板会腐蚀渗漏,车辆有可能故障灯点亮、动力受限、无法上电,甚至极端情况下会造成动力电池热失控。作为写案件的常客,这种锅当然不是“水加多了”那么简单。安全隐患里藏着的是工程能力的考验,也是品牌信任的隐形伤疤。
往小了说,这次召回无疑是好事。我写过太多“本可以早点做”的事,见惯了事先没人搭理、事后鞠躬认错。如果我是那些吃瓜群众家属,现在应该能稍微喘口气了。至少没人会为一瓶冷却液多虑失眠;但作为车主,多少还是会疑神疑鬼,毕竟安全是个概率题,不是“刷卡就安心”的数学选择。
但真正让理想头疼的,或者说让行业思考的,是这次事件背后的温度。众所周知,理想最近压力山大,全线车型销量下滑,唯独MEGA之前还逆势上扬。用刑侦行话说,“本来想靠老大哥出手逆转,结果老大哥自己摔倒了”。销量下滑其实并不稀奇,大沙发送走了,小冰箱被各种“华为界”模仿,这场寒冬一眼可以望穿——市场的追逐,从来都不信誓旦旦,只认新鲜和高效。
我曾调侃过“冰箱、彩电、大沙发”这套配置,乍一听像社区团购,再细品就明白,是种“中国家庭式的汽车集体潜意识”。这一点理想确实抓得很准,但可惜的是,临摹很容易,超越却才费劲。现在华为和友商们也许外观没那么“妈妈开心”,但辅助驾驶和品牌号召力更容易激发“爸爸买单”。首先是剽窃,转眼成产业标准;其次是产品力,谁更容易让用户把“安全问题”忘在角落,就成了下一个赢家。
讲到这里,想必已经有人开始咬牙:理想的车到底还能不能买?如果我是刑警写技术报告,这类问题和“死者是自己摔倒还是他杀”一样,没法一锤定音。理想MEGA召回是一种“自救”,但也是对市场“寒冬”的认证。召回能暂缓信任崩溃吗?对理想来说,没坏算好,但想回到从前,恐怕不再是冷却液能修复的问题。
不得不说,相比传统案件的“人命关天”,汽车行业流行的是“信任难修复”。一辆车自燃了,对技术团队来说未必是末日,但对公关和C端市场,是一场信心劫难。理想这次快速反应,防腐液成了非官方英雄,但消费者的失去的信赖,不像冷却液那么容易灌回去。
从专业角度看,中国新能源车企的野蛮生长期早已过去,“共性问题”正在变成“个性杀手”。创业早期,全国一起刷高销量,那套“大沙发大彩电大冰箱”既是家庭DNA,也是行业短跑的金牌。但技术更迭变快,安全是一场军备竞赛,谁能百里挑一地把“细节做绝”才是真赢家。现在是“军备寒冬”,理想只是最先站出来“感冒”的那一个,下一位是谁,没人能猜准。
其实,这类召回事件的内核,是所有企业都会遇到的常规动作,没什么可以大喊冤枉。真要说技巧,召回不是限制,只是一次重建信任的机会——当然前提得是还有人愿意“再信一次”。至于理想的工程团队,大概率要加班写流控总结,说不定还会发明点新花样。黑色幽默点说,中国车企的技术团队,最怕的不是意外爆炸,最怕的是领导临时开会重新背锅。
市场这几年一直换皮,早就不信“躺赢”。大家都在比“谁家不会热失控”,结果连防腐液也成了检测项。有人说理想被“黑天鹅”击中,其实寒冬本身都不黑,黑的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会是那只倒霉鹅。最后,理想后续能否逆风翻盘,除了靠“补课”,还要看市场是否还愿意给它一次急救时间。
写到这,倒是想抛个问题:在新能源这场技术快跑里,工程失误算谁的“原罪”?消费者需要怎样的安全感,才肯继续用钱包投票?这一万多车主,今天能安心;可明天市场的“信任危机”,谁才有资格说“都过去了”?我们能有多少耐心,等一个品牌从寒冬里再走出来?
就像刑侦现场,谁都盼着下次再没有“冷却液爆炸”——可一切都得靠细节撑场面,信任本身,就是最难防腐的液体。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