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蔚来公布2025年二季度财报时,两个数字让资本市场坐立不安:72,056辆的交付量同比增长25.6%,创下历史新高;但单季净亏损仍超50亿元。更耐人寻味的是,账上416亿现金储备与15%的研发投入占比形成鲜明对比——这家新势力标杆究竟是在为未来蓄力,还是陷入烧钱无底洞?
财报亮点速览:高增长与高亏损并存
蔚来2025Q2交出一份矛盾的成绩单:营收190.1亿元同比增长9%,整车毛利率提升至12.2%,现金储备维持在416亿元安全线。但细看成本结构,30.1亿元的研发投入(占营收15%)与营销费用合计吞噬了35%的营收,导致单季亏损额居高不下。
最值得玩味的是交付指引:三季度6.1万-6.3万辆的预期意味着47.1%的同比增幅,但每卖一辆车亏损约7万元的现状仍未改变。这种"越卖越亏"的商业模式,让416亿现金储备显得既充足又脆弱。
烧钱模型测算:416亿的"生命倒计时"
以Q2支出为基准,蔚来每月现金消耗约17亿元。在不考虑融资的情况下:
- 若维持现有研发和营销强度,416亿可支撑5-6个季度;
- 若为争夺市场份额加大投入,资金周期将缩短至3-4个季度;
- 若能通过供应链优化将毛利率提升至15%,则可能延长至8个季度。
历史数据给出微妙信号:相比2024Q2,蔚来2025Q2亏损已收窄16.7%,电池采购成本下降5%-8%初见成效。但距离中金研报提出的"月销3万辆盈亏平衡线",当前达标率仅70%。
毛利率破局点:李斌的"生死时速"任务
12.2%的整车毛利率在纯电领域已属中上水平,但对比特斯拉18%、理想20%仍有差距。蔚来的成本困境源于双重压力:换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巨额摊销,以及多车型战略导致的研发分流。
转机可能来自三方面:第二代平台车型放量降低单车制造成本;自研电池2026年量产带来的降本空间;欧洲市场突破提升高端车型占比。但所有这些都需要时间,而资本市场留给蔚来的窗口期可能不足12个月。
行业镜鉴:特斯拉与理想的现金流启示
特斯拉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规模效应:当毛利率突破20%且年交付量超百万辆时,研发和渠道费用被充分摊薄。理想汽车则通过精准的家庭用户定位,用最少SKU实现最高单品效益。
反观蔚来,其"换电+多车型"模式更像战略豪赌。截至2025Q3,蔚来拥有超过2000座换电站,但日均使用率仅60%左右。这种重资产模式是否必要,正成为投资者争论焦点。
终局推演:烧钱大战的三种可能结局
站在2025年三季度这个关键节点,蔚来面临三种路径选择:
- 乐观情景:2026年实现毛利率18%+年交付量翻倍,规模效应反哺技术壁垒;
- 僵持情景:维持现有模式,2025年底被迫启动新一轮融资;
- 危机情景:价格战导致毛利率跌破10%,资金链提前承压。
对于投资者而言,季度自由现金流缺口、换电站利用率、海外营收占比将成为关键观测指标。新能源赛道已进入淘汰赛阶段,蔚来需要证明:烧钱不是目的,而是通向盈利的必经之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