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系博主放肆嘲讽,问界订单遭质疑,真相到底如何?

最近这车市可真是热闹,各种新车你方唱罢我登场,咱们这些想买车或者纯粹看热闹的普通人,眼睛都快跟不上了。

而在这些新车新闻里头,除了车子本身,最能引起大家讨论的,恐怕就是各家的订单数量了。

这不,最近网上就掀起了一场不小的争论,焦点是有些偏向小米汽车的博主,开始拿着放大镜去审视问界汽车的订单数据,特别是所谓的“小订”和“大定”,言语之间带着点嘲讽的味道。

米系博主放肆嘲讽,问界订单遭质疑,真相到底如何?-有驾

这一下子可就捅了马蜂窝了,很多网友就站出来说,要论订单这事儿,大家不妨都把自家的账本摊开来,看看谁的数据更实在,谁的交付更有力。

今天咱们就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不偏不倚地来聊聊这订单背后的门道,看看这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首先,咱们得搞明白两个词:“大定”和“交付率”。

在以前的汽车销售行当里,“大定”基本上就等于你下了决心要买这台车了,交的定金一般是不退的,就等着车厂生产出来通知你提车。

所以,“大定”数量往往被看作是一家车企最实在的销售业绩。

而“交付率”,说白了就是收到的“大定”订单里,最后有多少真正变成了开走的车。

这个比率非常关键,它直接反映了一家车企的生产能力和订单的真实含金量。

如果交付率高,说明下单的都是真心想买的,而且工厂也能跟得上,造得出来;如果交付率低,那可能就说明两个问题,要么是下单的人后来反悔了,要么就是工厂产能跟不上,车造不出来,把人给等跑了。

好了,弄明白这个,咱们再回头看这场争论。

米系博主放肆嘲讽,问界订单遭质疑,真相到底如何?-有驾

被嘲讽的问界,它的交付率到底怎么样呢?

根据一些行业数据和公开信息来看,问界车型的整体大定交付率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大概在百分之八十五左右。

这是一个非常扎实的数字。

咱们举个具体的例子,就拿问界目前最顶级的车型问界M9来说,这车五十多万一台,可不便宜。

它从2024年2月份开始正式向车主交付,到了6月份,短短四个多月的时间,累计交付量就突破了十万台。

这在五十万以上级别的国产豪华车里,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新的速度记录。

你想想,十万个家庭愿意拿出真金白银,并且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就提到了车,这说明问界的订单不仅真实,而且背后的生产能力也确实强大。

这背后是华为的技术加持和赛力斯工厂成熟的制造能力在做支撑,人家是敢接单,也真能把车造出来交到你手上。

再往前看,创造了销售奇迹的新款问界M7,当时上市后第二个月交付就轻松破万,第三个月更是直接冲到了两万多台,这种产能爬坡的速度,在整个行业里都是现象级的。

米系博主放肆嘲讽,问界订单遭质疑,真相到底如何?-有驾

所以,当有人质疑问界订单的时候,人家直接用一排排开出工厂的商品车和持续走高的月度交付榜单来回应,这底气是实实在在的。

那么,把目光转向另一边,小米汽车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小米SU7上市发布会那晚,可以说是万众瞩目,雷军的演讲也确实激动人心,发布会后公布的订单量更是惊人,什么几分钟破万,一天近九万,这流量和热度确实是“泼天的富贵”。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细节,就是小米为了吸引更多人下单,开创性地设置了一个“七天犹豫期”。

也就是说,你交了五千块钱的“大定”,但只要在七天之内,你随时可以反悔,定金全额退还。

这个做法一下子就把传统汽车销售里“大定”的定义给模糊化了。

它让“大定”变得更像是可以随时取消的“小订”,大大降低了用户的决策门槛。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发布会初期迅速积累起一个非常庞大的订单数字,营造出万众抢购的火爆场面。

但它的另一面就是,订单的稳定性会差很多,后期退订的人自然也不会少。

米系博主放肆嘲讽,问界订单遭质疑,真相到底如何?-有驾

这就导致了小米汽车的大定交付率,根据一些分析和估算,确实要比行业平均水平低一些,有说法是不足百分之六十。

当然,这并不是说小米不好,而是它采取了一种全新的、带有互联网玩法特色的营销策略,这种策略本身就决定了它的订单数据和传统车企会有所不同。

除了交付率,产能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对于小米这样一个头一次造车的“新生”来说,面对初期如海啸般涌来的订单,生产跟不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建工厂、整合供应链、培训工人,这些都需要时间。

雷军自己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工厂正在全力提速,他自己都成了“催产队长”。

这一点,大家都能理解和体谅。

但问题在于,当支持小米的一些声音去嘲笑别家的时候,自家在产能提升上的表现,似乎也并没有展现出与订单量相匹配的“小米速度”。

从四月份开始交付,花了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才在六月份实现了月交付量首次突破一万台。

这个成绩对于一个新手来说,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值得掌声。

米系博主放肆嘲讽,问界订单遭质疑,真相到底如何?-有驾

但是,如果横向对比,手握几十万意向订单,却用了小半年的时间才把月交付拉到一万台的水平,这和问界M7那种“上市即上量”的凶猛势头相比,在效率上确实存在差距。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对比:一边是交付能力很强,但被质疑订单是不是有“水分”;另一边是订单热度爆表,但交付速度和最终的转化率却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

最后再聊聊那个“行业第一”的宣传。

如今的车企为了在宣传上占据高地,都喜欢给自己贴上各种“第一”的标签。

原文章里就提到,问界M7是第一个在二十五万以上价位段,上市一年内销量突破二十万台的新势力车型。

而小米在宣传自己的时候,也通过增加各种定语,比如“纯电轿车”、“上市XX天内”等等,来为自己塑造“第一”的形象。

这其实是现在市场营销中很常见的“文字游戏”,大家通过巧妙地设置限定条件,都能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冠军”头衔。

但对于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些花里胡哨的定语意义不大,我们更关心的是,在我想买的那个价位里,到底谁卖得最好,谁的产品最受市场认可。

从实际的销量榜单来看,问界M7和M9在它们各自所在的三十万级和五十万级SUV市场,确实长时间占据着销量榜首的位置,这是市场用真金白银投出来的票。

而小米SU7虽然热度无人能及,但它所在的二十到三十万的纯电轿车市场,竞争对手林立,有特斯拉Model 3这样的标杆,也有极氪、比亚迪汉等一众强敌,要想真正做到这个细分市场的销量第一,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所以,当网络上的争论发生时,我们不妨多看看实打实的交付数据和销量排名,这些比任何宣传口号都来得更有说服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