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相信不少朋友的手机都被一条消息刷了屏,说的就是一款叫问界M8的纯电新车。
宣传语听着特别带劲,“一杯咖啡,满电出发”,再配上什么华为最新的智能驾驶系统、全身长满了三十多个高精度传感器、还有那个听起来就很厉害的800V高压快充技术。
这些词儿,一个接一个地蹦出来,不光是那些天天研究车的专业人士听了心潮澎湃,就连我们这些每天挤地铁、开着普通家用车上下班的普通人,听了也难免会多想几分。
大家心里都在犯嘀咕:这到底是厂家又在玩什么新花样,还是说,我们真的离那种把手从方向盘上拿开,让车自己开的时代不远了?
华为这次搞出来的动静,是不是真的要让那些开了几十年车、以车技自豪的老司机们,都开始担心自己的驾驶技术要派不上用场了?
咱们先来聊聊那个最让人好奇的“三十个高精度传感器”。
这到底是个啥概念?
说得通俗一点,就好像是给这辆车请来了一个全天候、全方位的顶级安保团队。
这个团队里有负责“看”的,也就是高清摄像头,能把路面上的各种标志、红绿灯、车辆行人都看得一清二楚;有负责“听”的,也就是雷达,它能穿透雨雾,不受光线影响,精确地测量出跟前后左右车辆的距离和速度;更厉害的,是那个叫激光雷达的“秘密武器”,它就像蝙蝠一样,能通过发射激光来瞬间建立一个周围环境的三维立体模型,哪怕是路边一个不起眼的小石墩,都逃不过它的“法眼”。
可能有人会说,把这些高级零件堆在一起不就行了吗?
前几年就有别的牌子这么干过,号称全身都是传感器,结果呢?
在市区里开着辅助驾驶,前面明明什么都没有,车子却突然给你来一脚急刹车,这种情况被大家叫做“幽灵刹车”,能把人吓出一身冷汗。
这就说明,零件多不代表就一定好用,关键还得看脑子,也就是背后的软件算法够不够聪明,能不能把这些零件收集来的信息整合好、利用好。
华为的底气,恰恰就在这个“脑子”上。
它不是让这些传感器各干各的,而是让它们像一个训练有素的团队一样协同工作。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比如在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晚上开车,这时候摄像头因为雨水和反光,视野会变得很模糊,就像人戴了一副沾满水汽的眼镜。
这时候,如果只靠摄像头,车子可能就“蒙圈”了。
但华为的系统不一样,摄像头看不清了,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会立刻顶上。
激光雷达不受天气影响,照样能精准识别出前方是车还是人,毫米波雷达也能穿透雨幕,告诉你前车的准确距离。
它们几个相互配合,相互纠错,确保车子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变成“睁眼瞎”。
再比如,车子通过传感器提前感知到前方路面有个坑,底盘就会自动稍微抬高一点,让你开过去的时候感觉更平稳舒适。
等上了高速,它又会自己把底盘降低一些,让车身更稳,开起来更安全。
这种感觉,已经不单纯是一个交通工具了,更像是一个能帮你提前思考、预判风险的驾驶伙伴。
说完了聪明的“脑子”,咱们再来看看它解决的另一个大问题——充电和续航。
以前一提起电动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续航焦虑”。
出个远门,得提前在手机地图上把沿途的充电站一个个标记好,生怕开到一半没电了被撂在路上。
到了充电站,快则一小时,慢则好几个小时的等待,也确实磨人。
这种体验,让很多人对电动车望而却步。
而问界M8宣传的超过700公里的续航,基本上意味着从北京开到山东济南,或者从上海开到安徽合肥,中途都不需要停下来充电,这已经大大缓解了长途出行的焦虑。
但更关键的,是那个800V高压快充技术。
宣传说充电一刻钟,就能补充一半的电量,这差不多就是三百多公里的续航。
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你长途开车累了,进服务区上个厕所,买瓶水喝,回来坐进车里歇口气的功夫,车子就已经充满了足够跑到下一个城市的电。
过去那种漫长的等待时间,被压缩成了一段短暂的休息。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了,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电动车的使用习惯,让充电这件事变得和去加油站加油一样方便快捷。
当充电不再是负担,电动车的最后一块短板也就被补上了。
当然,技术进步得越快,我们心里产生的疑问也就越多。
当车子变得越来越聪明,能承担的驾驶任务越来越多的时候,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比如,在城市里开车,路况瞬息万变,突然从路口冲出来的外卖电动车,不打转向灯就强行并线的汽车,这些都是对智能驾驶系统的终极考验。
如果系统真的能在这种复杂环境下做到游刃有余,那确实意味着我们开车可以变得更轻松,甚至成为一种享受。
但反过来想,当系统承担的责任越重,一旦它出现失误,哪怕是极小概率的失误,后果可能也会非常严重。
这就引出了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如果在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发生了交通事故,这个责任到底应该由谁来承担?
是坐在驾驶位上的人,还是开发这套系统的公司?
目前来看,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全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这中间还存在着一片模糊地带。
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我们设想一个极端场景,车子在紧急情况下,必须在两个都不好的选择中做出一个决定,比如是撞向左边的障碍物还是右边的行人。
这种涉及到伦理道德的判断,一个由代码组成的程序,应该如何去选择?
它的决策标准又是由谁来设定的?
这些问题,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技术范畴,需要我们整个社会去共同思考和探讨。
总而言之,以华为技术为代表的中国智能汽车,正在向我们展示一种全新的未来出行方式。
它不仅仅是在造一辆跑得更快、充电更方便的电动车,更是在尝试重新定义“驾驶”这件事本身。
它用强大的技术实力,解决了过去电动车存在的诸多痛点,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汽车正在从一个纯粹的机械产品,进化为一个会思考、能感知、可交流的智能终端。
这股浪潮,不仅推动着中国汽车工业向前发展,也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