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财报这事儿,特别像大学里查成绩。
有的人只盯着挂没挂科,一看利润下滑31%,就嗷一嗓子“长城要完”,然后跑去开香槟,仿佛自己是巴菲特附体,洞察了天机。
但凡你把成绩单从头到尾看一遍,看看专业课分数,看看实践学分,你就会发现,事情可能不是那么个回事儿。
长城汽车这份三季报,就是一份典型的“偏科生”成绩单,表面看是利润承压,实际上是把省下来的零花钱,全拿去报了考研冲刺班和健身私教课。
很多人看到利润跌了,第一反应就是“挣钱难了,增长乏力了”。
这逻辑简单粗暴,就像说一个正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肌肉酸痛的人“身体不行了”一样,属于只看表象,不动脑子。
真正的问题是,长城把钱花哪儿了?
这些花出去的钱,是打了水漂,还是在挖护城河?
如果只是揪着利润下滑这个点,给长城贴上“不行了”的标签,那这种判断,跟闭着眼睛扔飞镖也没啥区别。
钱的流向,决定了公司未来的长相。
长城的这份三季报,就差把“我在为未来砸钱”这几个字刻在脸上了。
咱们先拆解一个最有意思的反差:不打价格战的长城,是怎么做到量价齐升的。
今年这车市,卷得跟麻花一样,不降价促销,简直就像在牌桌上说“我这把不跟”,容易被当成自动放弃。
但长城偏不,它用三季度的业绩告诉所有人,除了掀桌子,还有别的玩法。
当季营收612亿,历史同期新高;销量35万辆,也涨。
最骚的操作是,营收增速(20.51%)跑赢了销量增速(20.20%)。
这是什么意思?
很简单,卖的车更贵了。
这就像你家楼下的小卖部,以前一天卖100瓶一块钱的矿泉水,现在一天卖90瓶三块钱的苏打水,总销售额上去了,利润空间也打开了。
长城就是靠这个“产品结构优化”的土话,对冲了整个行业降价的腥风血雨。
具体怎么优化的?
两个词:高端化,新能源化。
三季度新能源车卖了11.8万辆,猛增快50%,这增速比总盘子快多了。
更刺激的是高端车,20万以上的车型卖了10万多辆,涨了40%。
直接结果就是,长城的平均车价,历史上第一次干到18万以上。
这事儿很重要,因为卖10万的车和卖20万的车,对品牌价值的拉动完全是两个概念。
这就好比商战是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
长城没去跟对手玩王-八-拳互抡,而是在悄悄练核心力量,把自己的体重级别往上提。
更绝的是,这么折腾,主业的盈利能力居然没崩。
前三季度毛利率18.4%,第三季度单季毛利率也是18.4%。
稳如老狗。
这说明啥?
说明高端车带来的高毛利,稳稳地接住了盘子。
别人在用利润换市场,长城在用产品升级换经营质量。
表面上是不打价格战,骨子里是产品力和品牌力的组合拳,告诉那些只会降价的对手:不好意思,增长这事儿,不一定非得跪着。
说完挣钱,再来说说“亏钱”的事儿。
三季度净利润下滑31%,扣非净利下滑30%,这数字确实不好看,也成了舆论的靶子。
但看财报就像看一份体检报告,有的人P得跟写真一样,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有的人报告一堆箭头上下翻飞,但他可能只是刚健完身第二天,浑身酸痛,你知道那是肌肉在生长。
长城的利润下滑,就属于后者。
钱去哪了?答案是:品牌、渠道、技术。
最典型的就是魏牌的渠道。
魏牌现在月销稳定过万了,高山系列在MPV市场杀得风生水起。
销量上去了。
服务得跟上吧?
店得开起来吧?
开店不要钱吗?
过去一个月卖三五千辆,两三百家经销商勉强够用。
现在销量翻倍,渠道数量就得跟着翻倍,不然用户买了车,想做个保养都得跨省,那不是自掘坟墓吗?
所以魏牌在大搞直营,到三季度末已经干到了430家网点,年底要冲600家。
直营这玩意儿,从门店装修到人员培训,从数字化系统到试驾车队,每一项都是真金白银往外掏。
这些成本在三季度集中爆发,销售费用能不涨吗?
但好处是立竿见影的,直营能更快地回笼资金,对价格体系的控制力也更强。
你看长城前三季度的经营现金流净额213亿,暴涨50%,这里面就有渠道改革的功劳。
这就是典型的“快种快收”打法,短期阵痛,换长期健康。
另外,三季度长城是发新车最多的车企之一。
哈弗猛龙、新大狗,坦克500,魏牌高山,欧拉新车……跟下饺子一样。
新车上市前的研发、模具、营销费用,都是一笔巨大的前期投入,短期内会压低利润。
但这是保证未来还有饺子可吃的唯一办法。
研发这事儿,更是像往一个黑洞里扔钱,你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听到响。
但你不扔,下一个被黑洞吸进去的就是你。
在全行业都在喊“降本增效”,把裤腰带勒得快喘不过气的时候,长城前三季度研发费用还砸了66亿,还在坚持“过度投入”。
这意味着它在越野、混动、智能化的技术壁垒,不仅不会被削弱,反而会越来越高。
所以你看,花钱搞直营,是为了用户体验和资金效率;花钱发新车,是为了产品线不断代;花钱搞研发,是为了保住未来的底裤。
这些钱,从财务上看是费用,但从商业上看,是投资。
是一次性的大投入,换未来的持续盈利能力。
对于汽车这种周期性极强的行业,这种取舍,往往决定了你能不能活到下一集。
最后,这份财-报-里,藏着三个已经开始兑现的“增长剧本”。
第一个剧本,是四季度的确定性爆发。
三季度发布的一堆重磅新车,在四季度开始集中交付。
魏牌高山订单不错,坦克400加上稳定的坦克500,热度持续走高,哈弗的几款新车也成了销量基石。
有人算了笔账,长城四季度销量可能冲到40万辆,全年营收有望突破新高。
三季度播的种,四季度就要收割了。
第二个剧本,是海外市场的生态化胜利。
跟很多车企还停留在“卖车出口”的初级阶段不同,长城已经在搞全球化生态了。
巴西工厂投产,本地化率60%,直接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毛利。
在澳洲市场,市占率已经做到中国品牌第一。
这种多元化的全球布局,让长城整体的海外毛利水平都在提升。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卖货,而是在别人的土地上,建自己的根据地。
第三个剧本,是技术溢价的商业变现。
长城的Hi4混动技术,前三季度装了18.5万辆车。
这套技术不光是卖点,更是利润点。
有机构测算,它能给每台车带来大约2万的技术溢价。
还有那个叫Coffee Pilot的智能驾驶系统,在高山、坦克500这些高端车上,选装率都快一半了。
技术不再是PPT上的吹牛资本,而是实打实的收入来源,直接拉高了公司的整体毛利率。
说白了,当很多企业还在用“瞎积薄发”式的价格战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时,长城选择了一条更难但更稳的路。
这份利润“难看”的三季报,恰恰是中国汽车行业在极度内卷之下,关于长期主义最真实的一次展示。
毕竟,成年人的世界里,真正的强大,从来都不是毫发无伤,而是带着一身伤疤,还TMD能站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