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年,德国汽车巨头财报一片飘绿,裁员消息不断。
但奇怪的是,德媒不反思自身问题,反而指责中国。
德国为何出现如此荒谬的认知?这种自我欺骗对德国工业意味着什么?
德国车企巨亏,德媒却指责中国
德国汽车工业真的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保时捷三季度亏了9.66亿欧元,这不是小数目。
奔驰更狠,直接宣布要裁员3万人。
大众也计划到2030年裁员3.5万,还得减薪缩产。
这些惨状,哪一件是中国造成的?
可德国媒体偏不这么认为。
《南德意志报》这些媒体跳出来哭诉,说什么"把中国想得太好了"。
这锅甩得也太没水平了。
更有意思的是,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的研究显示,德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比例,五年前只有28%,现在却飙升至63%。
这个数字让人震惊!
说白了,这就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大格局中,中国市场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于德国车企而言,中国更是其极为关键的海外市场。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汽车的消费需求也日益增长。
一线城市,消费者对于豪华品牌汽车的需求旺盛,宝马、奔驰、奥迪等品牌的车型常常出现在街头巷尾。
而在二三线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将德国汽车品牌纳入购车选择范围。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为汽车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销售数据来看,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业绩逐年攀升。
根据相关行业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德国车企在中国的销量占其全球总销量的比例不断提高,每三辆车就有一辆卖到中国。
现在却把救命恩人说成是问题制造者。
德国的脸皮比城墙还厚!
从施罗德时代的"以贸易促转变",到默克尔时代的"价值观与利益并重",再到现在把中国当成"制度性竞争对手"。
德国的对华政策一直在摇摆,从来就没找准过自己的定位。
规则制定者却怀疑规则,背后真相令人深思
这让我想起一个现象:规则制定者开始怀疑规则本身。
德国从高高在上到焦虑不安,这种心理落差太大了。
当中国按照西方制定的规则取得成功时,规则的制定者反而开始怀疑规则的合理性。
这不是德国独有的问题,是整个西方的问题。
技术、市场、政策、战略,德国到底输在哪?
当年欧洲能造出空客挑战波音,现在为什么害怕中国的新能源汽车?
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表面看是经济问题,深挖却是心理问题。
近年来,德国传统制造业面临着来自新兴经济体的激烈竞争。
在汽车制造方面,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崛起。
德国汽车工业虽然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卓越的品牌影响力。
但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进度上却略显迟缓。
一些亚洲国家的汽车企业凭借着对新能源技术的积极投入和创新。
在全球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抢占了部分原本属于德国汽车的市场份额。
德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欧洲乃至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直是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在工业制造、科技创新等领域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使其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和心理优越感。
这种心理使得德国在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竞争环境时,难以迅速调整自己的认知和心态。
所以德国的认知需要进行调整,但更关键的是要学会适应。
首先要适应力量格局的变化。
重新审视自己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积极与新兴经济体开展合作,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其次,要适应新的竞争环境。
如今的市场竞争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产品质量和价格竞争,还包括科技创新能力、数字化运营能力、绿色发展能力等多个方面。
最关键的是,是适应自己不再是唯一的老大,明白所有国家都在持续发展。
专家说得直白,这是典型的"守成者适应困难症"。
心理适应往往滞后于实力变化,这是规律。
德国需要时间,但市场不等人!
从德国困境看西方集体"认知失调"
这不是德国的问题,是整个西方的问题。
看看日韩车企的应对,再看看德国,差距一目了然。
相似的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为什么起点相同,结果不同?
巴斯夫继续在中国加码投资,德国汽车企业却在抱怨指责。
这种对比太鲜明了!
被误解时的愤怒,我们都经历过。
中国合法经营,却被说成是威胁。
中国寻求合作,却被描绘成对抗。
从个人的委屈到人类的未来,这个格局需要打开。
华为、TikTok、新能源汽车,类似的故事在不断重演。
这揭示了什么规律?
西方在面对非西方力量崛起时的系统性适应困难。
这不是偶然,是必然!
出路在哪里?黑格尔的一句话让人醍醐灌顶
说到底,还是要务实一点。
产业转型的机会窗口正在关闭,德国要抓紧了。
世界已经变了,思维也要跟着变。
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但这句话需要修正!
不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教训,而是德国人无法从历史中学到教训。
有人不是读不懂历史,只是不肯读懂自己。
比来比去,还是要看实力。
产业竞争的本质是技术和创新的比拼,不是政治操弄。
在全球多极化时代,合作共赢才是真正的出路。
德国需要认识到这一点,越早越好!
结语
德国的困境本质上是守成者的适应困难,而非中国的问题。
在全球多极化时代,合作共赢才是真正的出路。
面对变化,我们更需要调整心态还是改变规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