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新车“撞脸”宾利添越:创新突破还是模仿风波?

你知道吗?据统计,2023年全球每卖出的三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一辆来自中国。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制造已经成功地用技术和实力打破了全球汽车市场的偏见。但就在近日,中国又一造车新势力“追觅”推出新车,却遭遇了一波议论——因为这辆车的外观与宾利添越惊人地相似!这究竟是一场创新颠覆,还是又一次“复刻”模仿的争议?这个问题就像是餐桌上的鱼刺,卡在了车迷们的嗓子眼。一方面大家期待国产车争气,另一方面又难免对其总“撞脸”豪车的风格产生质疑。年轻人的第一辆“宾利添越”,真的有戏么?

追觅新车“撞脸”宾利添越:创新突破还是模仿风波?-有驾

如果你是一位对汽车圈略有了解的吃瓜群众,那你一定听过“众泰皮尺部”这个词。提起国产汽车品牌与顶级豪车的关系,我们不得不想起这段“被模仿、永不会超越”的往事——众泰曾以复刻保时捷Macan闻名一时,但最终成为了一个笑话,“山寨车”的标签就像块狗皮膏药,以至于这个品牌最后直接走向了破产。而如今,看到追觅的“宾利添越”照片,难免让人联想到:追觅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众泰?

稍微了解一下追觅的背景,似乎能找到一些不同之处。追觅并非传统传统车企,而是一家在清洁领域实打实干了十几年的科技公司。它的吸尘器在欧美市场的认可度甚至超过了戴森。这样一个“倒骑驴”进军汽车行业的选手,能不能在模仿中杀出一条血路?

追觅新车“撞脸”宾利添越:创新突破还是模仿风波?-有驾

但有意思的是,正如追觅的新SUV撞脸宾利添越一样,他们此前的两款车也毫不逊色:第一款酷似布加迪,第二款像极了劳斯莱斯库里南。这种“高仿设计风”到底是认真的“技术游戏”,还是商业套路?他们的造车理念,是理想又为现实所逼的选择,还是在打“快钱”的算盘?

说起这股模仿风潮,历史上也并不缺乏案例。众泰曾被笑称是“山寨之王”,从保时捷到奥迪,几乎所有名车都被其模仿,前期确实赚了不少,但在技术和口碑两方面都没有撑住,最终走向了破产重组。再比如陆风X7,刚推出的时候因为外观和路虎揽胜极光撞脸而大红大紫,不少人直言:这简直就是中国版的“路虎揽胜”。这种复制品的故事终究没有一个好结局,根本撼动不了路虎原版的位置。再看这些年更火的小米,虽然小米汽车的外观被嘲讽为“保时捷Panamera中国版”,但其内在技术的扎实打造才真正把它推向了头部车企。

追觅新车“撞脸”宾利添越:创新突破还是模仿风波?-有驾

再回头看追觅,从吸尘器到汽车的跨界,着实是一场豪赌。造吸尘器能转型造车?别急着给出答案。要知道,在宣布造车之前,追觅就完成了36亿元的C轮融资,多年来在智能清洁领域积累了创新数据和技术。甚至,追觅还计划推进所谓的“双品牌战略”,实现中国研发、德国制造,全球营销,立志站稳国际市场。这种野心听着就很让人热血沸腾,但这样的操作能否为追觅赢得一个全新的赛道?

有网友评论,这车的撞脸设计可能是一种策略,意在以最低成本搏出位,抢先入局市场。“对标宾利?我看不过是高仿!”另一部分网友却认为,追觅的策略或许是为了吸引目光,待品牌有了一定热度,下一阶段推出原创设计就能顺理成章。毕竟模仿别人总归是初级阶段,真正进击国际市场,还是得靠真材实料啊。

追觅新车“撞脸”宾利添越:创新突破还是模仿风波?-有驾

就在大家为追觅的“宾利添越”热议时另眼看时,车圈的老手们已经开始发声了。有汽车行业分析师表示,虽然这辆追觅新车在外观上极具话题性,但对标宾利的做法并不能掩盖一重大问题——价格的悬殊。根据市场预测,这辆国产版“宾利添越”的售价将远远低于原版添越。乍一听这很有吸引力,年轻人喜不喜欢,买不买账?这可不简单。

先拿宾利添越来说吧,作为超豪华品牌的一部分,它的设计本就应该是难以复制的。宾利的外观之所以能成为顶级奢侈品之一,不仅仅是因为车标含金量高,更重要的是其细节的严苛打磨和性能调教。它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无比精细。从内饰的手工缝制皮革到采用最先进的动力总成,每一样都塑造了一种贵族气质。把设计模仿了是一回事,但能不能复制它的“灵魂”,才是追觅要面对的更大的挑战。

车圈内部的讨论也渐渐分化。有业内人士指出,像追觅这类新品牌进入市场,越“模仿”豪投名牌,越容易损害国产品牌的声誉。消费者希望看到更多原创技术和设计,而不是总能在国产车身上看到“借鉴”的影子。毕竟如果国货只能保持“没有灵魂的复刻”,于市场而言终将变成一种负担。

不过话又说回来,追觅并没有选择走传统的生产模式,而是采用了“中国研发+德国制造”的组合拳。新工厂的建立也展示出追觅在高性能制造上的雄心壮志,但其立足点为何?面对如此激烈的新能源市场,这条追觅策划的路,究竟能不能跑到底?

就在质疑声喋喋不休时,一条劲爆消息打破沉寂——一部分车评人开始猜测追觅的真正野心或许根本不是成为下一个众泰,而是学习特斯拉,开创新能源领域的全球制造新模式。有分析指出,这次追觅的核心优势并非是模仿,而是智能技术上的强大积累。且不说它从吸尘器到家电领域的扩展,只看造车的前期投入,追觅就有着雄厚基础。

但,既然要做原创,还要打破“中国制造低端”的印象,为什么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借鉴”豪车的设计思路呢?这不是在打自己的脸吗?

更多消息显示,追觅对新车内核的研发已有突破,比如针对电池技术优化,对标特斯拉的高效能充电。它还计划进军欧美市场,与特斯拉比肩。我们可以大胆猜测,如果从消费者心理出发,追觅高仿豪车设计或许是其“短期战略”,靠眼球经济切入市场;一旦站稳脚跟,就可以凭借其积累的技术优势逐步推出原创车型,甚至挑战国际巨头。

但正当网友和车圈内争论不休时,另一则消息传来,在追觅的一场发布会上,有个媒体提问:如何看待外观设计引起争议?追觅高管的回应竟是,“创新并非一蹴而就,模仿只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更是将舆论推向了顶点。有人开始翻出过往的众泰、陆风、小米等案例,质疑是不是每一个新兴品牌都免不了要经历这一阶段?而追觅的创新之路,或许是上文埋下的伏笔中另一个版本的回答。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新能源市场“群雄逐鹿”的今天,追觅的清洁技术优势能否顺利转型到汽车领域,还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要知道,中国车企的国际化压力在不断增加。竞争对手不仅有特斯拉这样的巨头,还有在高端领域始终保持迷人光环的欧洲传统豪车品牌。追觅的努力,或许并不是嫁接技术那么简单。

一个更大的障碍是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无论是模仿布加迪、劳斯莱斯还是宾利,其背后带来的总是争议,而不是口碑。虽然追觅作为新品牌有足够的勇气进军国际市场,但想要在这个残酷市场中杀出重围,还得依靠底气十足的硬核产品。在这方面,追觅目前尚未公布太多详细技术参数信息,也引发更多消费者的质疑:这究竟是另一个模仿故事,还是真正的技术流的创新派?

再来看外部市场,中国新能源车虽然销量可观,但也遭遇了来自欧美的政策“攻击”,尤其是欧盟即将针对中国新能源车实施反补贴调查。作为计划冲出国门的车企,追觅若大力进入欧洲市场,势必也无法逃脱这些政策影响。这又是它必须迈过的难关。

看了这一切,你可能会纳闷了:如果走原创很难成功,模仿又成了争议的导火索,那国产车企究竟该怎么才算真的“进步”?有人说,模仿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有人说,模仿是偷工减料的捷径。追觅的“模仿战术”就像在走钢丝,只要稍不留神,就可能滑向深渊。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它在清洁领域的技术积累,或许为未来开了一扇希望之门。

可面对新能源赛道,时间不会给迟疑者留下太多余地。追觅的战略是否注定被市场淘汰?可能用不了多久,就会见分晓了。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中国品牌要开创属于自己的国际道路,必须不断拼搏、探索、创新,而不能仅靠模仿。要走得深远,做出自己的东西才是硬道理。

追觅的“宾利添越”最终会被看作是国产车企敢于创新的勇气,还是一次急功近利的模仿游戏?你觉得年轻人会不会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豪车梦?还是说,靠模仿只能抓眼球,永远无法取信大众?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我们一起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