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时候真怀疑,雪铁龙是不是请了个行为艺术家当市场总监。
不然你没法解释,他们怎么会给C5-X起了个“凡尔赛”这么招黑的名字,然后眼睁睁看着它在国内市场演一出黑色幽默。
上个月的销量战报,970台。
我把这数字发给我一哥们,他问我是不是哪个停产老爷车的零件销量。
不,我说,这是我们大名鼎鼎的“高速之王”一个月卖出去的整车。
空气瞬间就安静了。
这事儿魔幻就魔幻在这儿。
这台车,这台雪铁龙凡尔赛C5 X,在某些地方,经销商哭着喊着能给你报出一个十万出头的价。
十万块,你但凡去隔壁两田的店里逛一圈,销售能指着车上任何一个你看得上的配置说:“哥,加钱。”
可雪铁龙呢?
直接把一台B级车的身板、全系爱信8AT的变速箱、还有那套被吹得神乎其神的“魔毯悬挂”,一股脑儿塞给你。
这架势,不像卖车,倒像是在清仓大甩卖,买一送一还包邮那种。
所以这到底是图啥呢?
是咱老百姓的汽车审美,还停留在“车标越大越有面儿”的原始社会,还是雪铁龙这家百年老店,点错了科技树,练了一身屠龙技,结果发现世界上根本就没龙?
要聊法系车,就不能不聊它的底盘调校,那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骄傲,跟法国人对红酒和奶酪的执念一个级别。
可你现在跟人一说凡尔赛C5-X,对面八成是个“懂车帝”,眉毛一挑:“后悬挂?板车嘛!”
得,就这仨字,直接给你判了死刑。
好像在中国,扭力梁就是汽车界的“贱民”,用了它,你都不好意思跟邻居打招呼。
可法国人那股子倔劲儿就上来了。
他们偏要证明,即便手里只有白菜豆腐,我也能给你做出国宴的味道。
他们在那个“板车悬挂”上,捣鼓出了一套叫PHC的玩意儿。
说白了,就是给减震器加了俩液压垫子,让它在处理颠簸的时候,能有个缓冲,变得更“Q弹”。
你开起来就知道区别了。
那感觉,特别像小时候坐过的那种老式大沙发,陷进去,软软的,但支撑又很足。
尤其跑高速,车身稳得像焊在地上一样,过个桥头跳,车身“咚”一下就过去了,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
这种行驶质感,不客气地说,你去开三十万的德系SUV,都未必能找到。
当然,总有人会跟你抬杠:你调得再牛,物理结构在那摆着呢,过个大坑,后排颠不颠?
废话,坦克过坑都颠。
问题是,咱们过日子,是为了天天跟减速带死磕,还是图个安稳舒适?
为了一年都遇不上几回的极端路况,去否定它日常99%的优秀表现,这不叫严谨,这叫钻牛角尖。
这台车最让我哭笑不得的,还是它的定位。
雪铁龙官方管它叫“新势座驾”,听着就跟理发店里的“首席创意总监”一样,玄乎。
它有轿车的屁股,SUV的腿,外加一点旅行车的魂。
它想讨好所有人,结果,好像谁都没看上它。
这就跟一个在饭局上,一会儿敬酒,一会儿夹菜,一会儿讲笑话,忙得不亦乐乎,结果到最后,大家谁都没记住他叫啥。
这种“我全都要”的贪心,背后其实是法系车在中国市场那种深入骨髓的焦虑。
眼瞅着别人家吃香的喝辣的,自己守着一堆好东西愣是卖不出去,换谁谁不慌?
于是就想搞个“六边形战士”,结果忘了,市场最喜欢的,往往是那些有一技之长的“偏科生”。
说一千道一万,最后还是绕不开“品牌”这两个字。
这些年,法系车在中国消费者心里,早就跟“不保值”、“维修贵”、“设计怪”这些词锁死了。
信任这玩意儿,一旦碎了,你想再拿502粘起来,门儿都没有。
所以,就算凡尔赛C5-X把心都掏出来了,告诉你我喝92号粗粮就行,好养活,大家还是扭头就走。
这已经跟车没关系了,这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所以,这台凡尔赛C5-X,活脱脱就是个车市里的“堂吉诃德”。
它一身盔甲,手持长矛,产品力武装到了牙齿,却在跟一个叫“市场偏见”的风车作战。
那这车现在还能不能买?
你要是个纯粹的驾驶爱好者,买车就是为了伺候自己,不为社交,不为炫耀,那闭着眼买,绝对值回票价。
用一台飞度的预算,买到一份帕萨特的行驶高级感,这好事儿上哪找去?
但你要是还想着三年后这车能卖多少钱,想着开出去别人怎么看你,那还是算了吧,它给不了你这些。
有时候我也在想,雪铁龙可能压根就没指望它能卖成爆款。
它更像是一件艺术品,一个宣言,是法国人最后的倔强。
它就那么停在那里,用一种孤芳自赏的姿态,对每一个路过的人说:你们不懂我,是你们的损失。
可这年头,谁还有空去懂一台车呢?
你说对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