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各大城市的4S店,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华为智选车的展厅里人头攒动,销售顾问忙得连口水都顾不上喝;而隔壁的合资品牌展厅,尽管打出了"官降3万"的促销标语,看车的人却寥寥无几。这种冷热对比,在过去几个月变得越来越明显。
问界、智界、享界这些华为智选车品牌,凭借20多万的价格就能买到顶配智驾系统和鸿蒙座舱,让不少原本打算买宝马X3、奔驰C级的消费者动了心。
毕竟同样的预算,买合资燃油车只能拿到基础配置,而华为的车却能给你一整套智能化体验。
开电车一年能省下上万块的油费和保养费,这笔账谁都算得清楚。
从2025年上半年开始,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持续攀升,而传统燃油车的销量占比在不断萎缩。这不是某个月的偶然波动,而是一种持续的趋势。
华为带着技术和性价比的双重优势杀入汽车市场,确实给传统进口油车制造了不小的压力。
那些曾经靠品牌光环就能躺着赚钱的豪华品牌,现在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和策略了。
华为真的靠低价打市场吗?
很多人以为华为造车就是打价格战,用便宜货抢市场。
但如果你仔细研究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就会发现事情远没那么简单。
华为之所以能把价格做下来,核心原因是供应链的深度国产化和技术的自主研发,而不是简单的偷工减料。
拿问界新M5 Ultra来说,这款车的起售价是22.98万元,定位在中型SUV市场。
同价位的合资燃油车,比如本田CR-V、丰田RAV4,配置上完全没法比。华为的车搭载了鸿蒙座舱、乾崑智驾系统、800V快充平台,这些配置在合资车上要么没有,要么得加钱选装。
问界M5增程版的综合续航能达到1440公里,满油满电的状态下,你可以从北京开到广州都不用中途补能。
这种实用性,是传统燃油车无法比拟的。
华为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
答案在于它整合了国内最优质的供应链资源。
电池来自宁德时代或比亚迪,电机自己研发,芯片用的是国产方案,就连车身的高强度钢和铝合金材料,也都是国内供应商提供的。这样一整套体系下来,成本自然比那些依赖进口零部件的车企低得多。
而且华为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复制到了汽车行业,效率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有人担心国产化会不会影响质量。
其实这个担心大可不必。
中国的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很多领域的水平已经不输甚至超过了国外。就拿宁德时代的电池来说,现在全球装机量第一,连特斯拉、宝马这些国际大厂都在用。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在安全性上是行业标杆。
华为自研的电驱系统,效率和可靠性经过了几十万辆车的验证,故障率比很多合资品牌还要低。
再看看问界M5的用料。
车身采用了热成型钢A柱,高强度钢占比超过七成,这个比例在同级别车型中算是相当扎实的。底盘调校请的是前奔驰的工程师团队,悬架的舒适性和支撑性平衡得很好。
内饰虽然谈不上奢华,但做工用料都很实在,没有那种廉价感。
所以华为的低价,本质上是通过技术创新和供应链优化实现的降本增效,而不是牺牲品质换来的。
华为在智能化方面的投入是真金白银。
乾崑智驾系统的研发团队有上千人,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百亿。这套系统能实现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的全场景辅助驾驶,在复杂路况下的表现已经接近L3级别。
对比那些合资品牌还在用上一代辅助驾驶技术,华为的智驾体验确实领先了好几个身位。
这种技术优势,是靠价格战打不出来的。
所以说,华为并不是靠低价抢市场,而是用合理的价格提供了超出预期的产品价值。
20多万买到的不只是一辆车,而是一套完整的智能出行解决方案。这才是华为真正的杀手锏,也是让传统车企感到压力的根本原因。
当消费者发现花同样的钱能买到更好的产品时,市场的选择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智能化才是华为的真正优势
如果说性价比是华为的敲门砖,那智能化就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2025年4月,华为发布了最新的乾崑智驾ADS 4系统,这套系统的技术水平在国内绝对是第一梯队。很多人可能对这个名字还不太熟悉,但如果你开过搭载这套系统的车,就会明白它有多厉害。
乾崑智驾ADS 4采用了全新的世界引擎加世界行为模型架构,听起来很玄乎,但实际效果非常直观。
这套系统最大的特点是端到端时延降低了一半,也就是说从感知到决策再到执行,整个过程更快了。
在城市道路上,它能提前预判前方车辆的动作,自动调整车速和车距,让跟车变得更平顺。遇到加塞的情况,系统会迅速做出反应,该让就让,该守就守,开起来比人还要老练。
它在复杂路况下的表现很厉害。
重庆的黄桷湾立交被称为8D魔幻立交,五层高架交错,连导航都容易搞晕。但搭载了ADS 4的车,能准确识别每一层的转向标识,自动选择正确的匝道,全程不需要驾驶员干预。
这种能力,是靠海量数据训练出来的。
华为在云端搭建了世界引擎,利用AI生成的难例场景进行训练,场景密度是真实世界的1000倍。简单说,就是让系统在虚拟环境里经历了无数次极端情况,所以在现实中遇到问题时反应更快更准。
停车这件事,在很多人眼里是个麻烦活。
但华为的车位到车位功能,把停车变成了一种享受。
你开车到了商场门口,下车走人就行,车自己会去找车位停好。等你逛完街回来,在手机上一键召唤,车又会自动开到你面前。
这个功能听起来像科幻片,但已经在全国几十万个停车场实现了。
包括地下车库跨层停车、自动充电这些场景,都能轻松应对。
对比一下传统燃油车的智能化水平,你就知道差距有多大了。
大部分合资品牌的辅助驾驶还停留在L2级别,只能在高速公路上用用,而且经常会出现误判导致急刹车的情况。
城市道路基本不敢开,因为系统识别不了复杂的交通场景。
至于自动泊车,很多车只能应付标准车位,遇到斜列式车位或者狭窄车位就歇菜了。这种技术差距,不是一两年能追上的。
华为在智能座舱方面也下了苦功夫。
鸿蒙座舱系统基于混合大模型Agent架构设计,说人话就是它能理解你的需求并主动提供服务。
比如你说"我想去吃火锅",系统不仅会推荐附近的火锅店,还会告诉你哪家人少、停车方便、评价好。
导航过程中如果遇到拥堵,会自动规划绕行路线。
到了目的地发现没车位,系统会推荐附近的停车场。
这种全流程的智能服务,让开车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再看看传统燃油车的车机系统,大部分还在用安卓或者自研的封闭系统,功能单一,反应迟钝。
你要听歌得打开音乐APP,要导航得单独设置,要控制空调得在屏幕上找半天。这种割裂的体验,跟华为的流畅顺滑完全没法比。
至于语音助手了,很多合资车的语音识别准确率低,只能执行简单指令,复杂一点的需求就理解不了。
华为的技术优势还体现在持续迭代上。
乾崑智驾系统每个月都会推送OTA更新,不断优化算法、增加新功能。你买的车不会因为技术过时而贬值,反而会越用越好用。
这种软件定义汽车的理念,是传统车企很难做到的。
他们的研发周期长,一款车定型后基本不会有大的改动,用户只能被动接受。
而华为的车,是真正在跟着时代进化的。
所以说,智能化才是华为真正的护城河。
当消费者体验过这种便捷和舒适之后,再让他们回到传统燃油车,那种落差感是难以接受的。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华为智选车的原因。
不是因为便宜,而是因为好用。
技术的领先优势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被追赶,这对传统车企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电动车发展这么多年,续航焦虑和充电慢一直是两大痛点。
华为通过技术创新,用巨鲸电池2.0给出了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解决方案。
这套电池系统是2025年2月20日在尊界技术发布会上正式发布的,技术指标相当惊人。
先说续航。
巨鲸电池2.0分为增程版和纯电版两种。增程版容量达到65千瓦时,别小看这个数字,很多纯电车的电池也就这个规格。
配合高效的增程器,问界M5增程版的综合续航能跑1440公里,这是什么概念?
从北京到上海直线距离1200公里,中间完全不用考虑补能的问题。
而同价位的燃油车,加满一箱油也就能跑600公里左右,还得看路况和驾驶习惯。
充电速度是突破性的进步。
增程版搭载的是全球首个800V高压增程6C电池包,从10充到80只需要10.5分钟。
什么叫6C充电?
简单说就是充电功率是电池容量的6倍,峰值补能效率每秒可以支持车辆行驶1公里。你在服务区上个厕所、买杯咖啡的工夫,车就充好了,比加油也慢不了多少。
纯电版虽然是5C充电,但97千瓦时的大电池,12分钟也能从10充到80,续航里程轻松超过600公里。
有人可能会担心快充会不会伤电池。
华为在电池安全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巨鲸电池2.0采用热电分离架构,配备了双面液冷板,即使在极端情况下电池包发生热失控,高温烟气也会朝下排放,不会进入乘员舱。
电池包本身有五层防护结构,安装到车上后,底盘最低点不是电池而是防撞梁,这样就能有效防止托底剐蹭对电池的损伤。
余承东在发布会上自信地表示,鸿蒙智行品牌推出以来,累计交付超过50万辆车,没有一台车因为电池质量问题发生火灾。
这个记录在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都是难得的。
电池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消费者对电动车的认知。
以前大家觉得电车只能在城市里代步,跑长途不靠谱。
现在有了超长续航和快充技术,电车的使用场景跟燃油车没什么区别了。而且电车还有燃油车比不了的优势:动力响应快、驾驶安静、使用成本低。
问界M5四驱版的零百加速只要4.3秒,这种性能在燃油车上至少要40万以上才能体验到。
再算算使用成本。
电价比油价便宜太多了,充电桩的电费一般在每度1到2块钱,百公里电耗也就15度左右,算下来成本不到20块。
而同级别燃油车,百公里油耗至少8升,按现在的油价,成本得60多块。
一年跑两万公里,光油费就能省将近一万块。保养费用是天壤之别,电车没有发动机变速箱这些复杂的机械结构,小保养基本就是检查一下线路和刹车,费用几百块搞定。
燃油车每次保养至少一千起步,大保养更贵。
充电便利性也在快速改善。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已经超过1000万台,而且还在以每个月几十万台的速度增长。
高速服务区的覆盖率已经很高了,基本上每个服务区都有快充桩,而且是800V高压平台的超充桩越来越多。城市里的充电桩遍地开花,商场、写字楼、社区都在建设充电设施。
你真的遇到补能困难的概率,已经比找不到加油站还要低了。
电池技术的突破,不仅仅是续航和充电的问题,它改变了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
当电动车在性能、便利性、经济性上全面超越燃油车时,消费者的选择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这对那些还在坚守燃油车阵地的传统车企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警告。技术迭代的速度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快,如果不尽快转型,可能连追赶的机会都没有了。
第四部分:进口油车的生存空间还剩多少
市场的变化有时候来得比想象中更快。
2023年2月,欧洲议会正式通过了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决议,这意味着从2035年起,欧盟范围内将不允许销售新的燃油车。
虽然中国还没有明确的禁售时间表,但导向已经很清晰了。
工信部多次表态要加快新能源汽车替代步伐,各地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就拿北京和上海这两个一线城市来说,新增的车牌指标中,新能源占比已经超过八成。
燃油车牌照越来越难拿到,中签率低到让人绝望。
而新能源车牌基本上申请就能得到,这种倾斜非常明显。很多家庭为了尽快拿到牌照,原本打算买燃油车也改买电车了。
这种趋势一旦形成,对燃油车市场的冲击是致命的。
从市场数据来看,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在快速提升。
2024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月度渗透率首次突破一半,这意味着每卖出两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
到了2025年上半年,这个比例还在继续上升。
有机构预测,2025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首次超过燃油车,这将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
进口油车面临的压力更大。
宝马、奔驰、奥迪这些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他们的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在华利润普遍下滑,有的甚至下降了三成以上。
为了维持销量,不得不频繁降价促销,但效果并不理想。
因为消费者已经不是简单地被价格吸引了,他们更看重产品的综合价值。
一辆宝马X3,官方指导价40万出头,现在终端优惠之后能到35万左右。
但就算这个价格,跟华为智选车比起来还是没有太大优势。
35万可以买到问界M7或者智界S7的顶配版,智能化配置全面碾压宝马,而且用车成本低得多。消费者又不傻,这笔账很容易就能算清楚。
所以我们看到,豪华品牌的4S店里,来看车的人越来越少,成交率也在持续下降。
燃油车的残值率在快速下跌。
以前买豪华品牌燃油车,开三年还能卖到裸车价的六成左右。
现在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了五成甚至更低,因为二手车市场上电车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很多人卖掉燃油车换电车,却发现燃油车根本卖不上价。
这种资产贬值的速度,让很多消费者在买车时不得不重新考虑。
全球产业链的变化也在加速这个进程。
锂电池产能过剩导致价格暴跌,2025年的电池价格比2022年的高点下降了六成。
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包价格已经降到了每瓦时0.4元,这意味着一个50千瓦时的电池包成本只要2万块。
电池成本的下降,拉低了电动车的整车成本,让电车的价格优势更加明显。
反观燃油车,成本却在上升。
国际油价受地缘影响波动频繁,虽然短期会有下跌,但长期趋势是走高的。而且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车企在发动机排放控制上的投入越来越大,这些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车价上。
一升一降之间,燃油车的竞争力进一步削弱。
有人说进口油车可以打情怀牌,靠品牌历史和文化吸引消费者。
这个说法在十年前或许还有市场,但现在的年轻人不吃这一套。
他们更看重的是产品本身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价值,而不是品牌背后的故事。而且随着国产品牌的崛起,品牌自信也在逐渐建立起来。
开华为的车不再是没面子的事,反而成了一种对新技术的认可和追求。
进口油车的生存空间确实在被急剧压缩。
除非他们能在智能化和新能源转型上迎头赶上,否则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会持续下滑。
但问题在于,转型需要时间和投入,而市场变化的速度太快了。等他们反应过来准备好产品,可能市场格局已经定型,想要再挤进来就难上加难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