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中国人在汽车发动机领域的地位,可能还比不上丰田实验室的一只老鼠。现在好了,日本媒体紧张地发现:中国车企的发动机热效率马上就要摸到50%天花板了。这下轮到日本人在会议室里表情丰富,像一桌海鲜大拼盘,各式态度轮番上场。
首先是马自达。这个以"技术宅"著称的品牌,面对中国车企的数据冲击,表现得恍若闲庭信步:你们确实有进步,但主要靠混动在特定路况下发力,别忘了,发动机不是考试,不能只拿最佳状态出来晒成绩。我们的SKYACTIV-Z可是打算在各种环境下都高热效率——你们擅长的是单项,我们追求的是全能。这话用中国人的说法就是,别人都在比跳高,它打算比十项全能。据说马自达转子发动机的混动思路也越来越像中国,但嘴上还是死撑着"技术独立",颇有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倔强。
丰田表现得更像被逼急了,干脆少废话直接拿出合作方案:既然你们混动插电在中国卖得猛,那我丰田就用你们的发动机,针对中国市场造车。开发负责人都换成中国人了,比亚迪和丰田的bZ3和bZ5合作,流程直接套用中国模式。"要在中国扎根"这种话,按丰田一贯保守风格,以前都不肯说,现在可真是放下身段了。以前说丰田慢悠悠,日本工程师优雅转身,现在变成中国老板拍桌子,丰田工程师小跑上前,怕跟不上节奏。
日产则像一只风向标,大大方方地承认中国进步。日产的e-POWER工程师说,稀薄燃烧和EGR技术用好,45%以上热效率没问题,咱们一起向着50%的“冠军线”冲刺。比起马自达惦记着“技术尊严”,日产显得务实许多:“你发展快,那我就用你的零部件,本地开发速度简直停不下来。”原本还想搞一套独立技术,现在干脆谁效率高用谁的,颇有点“技术中立,钱为上”的风格。
本田则如同逛街的小孩,路口徘徊,不知道买糖还是买冰淇淋。承认中国PHEV卖得好,也知道自己插电混动不是纯电底盘,和中国本土改装思路完全不一样。既想和中国企业搞智能驾驶和电池技术合作,又心里嘀咕自己未来路线。技术升级的岔路口,本田有点迷糊——别人都冲了过去,它还在地图上找路。
与此同时,日企圈里的某些日本工程师们,嘴巴倒是挺快。他们怀疑中国企业的热效率数据,觉得测试标准不统一,是不是故意刷好看的数字让人误以为技术突然开挂。实验室里漂亮,实际路况下能不能维持高效还是个问号。尤其是极端状态下,比如高温高寒,发动机能不能挺住不炸锅,他们还是有种老大哥盯着小弟的警惕。但话说回来,数据显示再怎么吹,车子真能卖得好,也是本事。人家造假你没证据,说多了也只是酸。
仔细看车展的数据变化,其实日企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今年上海车展,混动车型占比一下飙到40%,比去年增长了接近一半。市场用脚投票,技术进步也用销量说话。从西安长春的零部件工厂到全国各地模块化批量生产,中国本土产业链已经像做辣条一样顺滑,砍成本快得让日企瞪圆了眼睛。
有意思的是,丰田的“本地化”不再只是嘴上功夫,已经开始用中国人的思维来造车:管理层本土化,新车完全针对中国市场。以前丰田慢吞吞,像老太太织毛衣,现在学会了用缝纫机飙高速,怕是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相比之下,本田还在一边犹豫一边用旧平台改混动,迟早要吃大亏。
再看看最后的产业图景,日系车企如同排队买奶茶的三拨人:一拨坚持自己独特口味,像马自达死守技术路线,嘴上硬气,行动上却悄悄关注中国新菜谱;一拨早已和中国合伙开店,像丰田日产主动合流,谁出原材料谁出工艺,生意照做;还有一拨还在门口排列顺序,像本田,纠结到底是继续老汤还是上新料,迟迟不肯迈步。
整体来看,过去被称为“技术霸主”的日本车企,如今不仅要被中国企业闹得直皱眉头,还要在设计开发上跟着中国节奏跑。开发周期二十八个月,丰田这种企业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不得不加速。嘴上说中国数据水份多,心里却明白合作才是活路;嘴巴再刺,行动其实都在悄悄低头。等转过脸,发现中国企业已经在做下一个技术突破,日企们还在台面上纠结数据真假。真正的竞争,有时候不是看谁嘴硬,而是看谁跑得更快、更准、更舍得变。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