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业,撬动1200亿,智能车企跨界造机器人!

近些年来,很多关心汽车行业的人们可能都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过去,汽车厂商开发布会,谈论的焦点无非是续航里程、百公里加速、内饰豪华程度这些传统话题。

但是现在,画风变得越来越科幻了。

汽车公司的舞台上,开始频繁出现能够灵活行走的人形机器人,甚至有不少车企纷纷宣布要进军低空飞行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飞行汽车”领域。

中国汽车业,撬动1200亿,智能车企跨界造机器人!-有驾

这让不少人感到困惑,好好地造车,怎么突然就去搞机器人和“飞的”了?

这究竟是一时兴起的跨界营销,还是背后隐藏着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

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先从一个已经落幕的机器人明星说起。

许多人对本田公司开发的ASIMO机器人印象深刻,那个穿着白色“宇航服”、能够跑跳自如的小家伙,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几乎就是高科技机器人的代名词。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技术标杆,却在2022年正式“退休”了。

它没能像人们期待的那样,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员,其商业化之路也走得异常艰难。

中国汽车业,撬动1200亿,智能车企跨界造机器人!-有驾

最终,ASIMO这个名字,被用在了本田新款电动车的操作系统上,以一种精神象征的方式延续着生命。

ASIMO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一项技术再先进,如果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产业环境,让其成本大幅下降并实现大规模应用,那它很可能就只能停留在实验室或者展厅里,成为一个美好的梦想。

然而,ASIMO未竟的梦想,如今在中国找到了实现的土壤。

这片土壤,被行业专家们称为“聚合智能”。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专业,但拆开来看其实很好理解。

它指的是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和低空飞行器这三样看似毫不相干的产品,正在因为底层技术的相通和供应链的高度重合,而逐渐走到一起,形成一个全新的、巨大的产业集群。

中国汽车业,撬动1200亿,智能车企跨界造机器人!-有驾

有专业机构预测,到2030年,这个全球市场的规模将接近2400亿美元,而中国市场将占据其中的半壁江山,超过1200亿美元。

这可不是一个小目标,而是一个足以影响未来经济格局的新增长点。

那么,这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首先是技术上的同源性。

无论是让汽车在复杂路况下自动驾驶,还是让机器人在室内精准地抓取物品,抑或是让飞行器在空中稳定地自主巡航,它们的核心都离不开几样东西:强大的人工智能算法、用来感知环境的各种传感器(比如摄像头、激光雷达),以及负责运算决策的高性能芯片。

可以说,它们共享着同一套“大脑”和“感官系统”。

这就意味着,在一个领域取得的技术突破,可以很方便地迁移到另外两个领域。

中国汽车业,撬动1200亿,智能车企跨界造机器人!-有驾

地平线公司的创始人余凯很早就洞察到了这一点。

他认为,智能汽车是继个人电脑、智能手机之后的第三代智能终端,但它只是一个过渡阶段,最终的形态一定是通用的机器人。

所以,当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汽车这个极其复杂的场景里被反复锤炼后,其能力已经变得非常强大。

要知道,自动驾驶系统需要在高速运动中,实时处理海量数据,对周围环境做出瞬时判断和决策,其难度远超大多数机器人应用场景。

因此,将这些经过严苛考验的AI技术和算法,应用到机器人或飞行器上,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降维打击”,技术上的壁垒大大降低了。

除了技术上的相通,更关键的一点在于产业链的共生。

中国汽车业,撬动1200亿,智能车企跨界造机器人!-有驾

这正是中国发展“聚合智能”产业的最大优势所在。

ASIMO之所以昂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零部件都是特制的,产量小,成本自然居高不下。

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这个产业链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就是能把任何高科技产品的成本迅速“打下来”。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激光雷达。

在2019年,一颗用在汽车上的激光雷达,平均采购价高达10万元人民币,比一辆经济型轿车还贵。

中国汽车业,撬动1200亿,智能车企跨界造机器人!-有驾

而到了2023年,价格已经降到了三千元左右,现在甚至出现了千元级别的产品。

短短五年时间,价格下降了超过99%。

这背后就是中国庞大的汽车市场需求所带来的规模效应。

当数以百万计的汽车都需要安装激光雷达时,巨大的订单量就会推动供应商不断优化工艺、扩大生产,从而将成本摊薄到极致。

现在,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机器人和低空飞行器了。

它们身上那些昂贵的传感器、控制器、电机等核心部件,很多都与智能汽车上的零部件是同类型,甚至可以通用。

当汽车产业链把这些部件的成本降到“白菜价”之后,机器人和飞行器的制造成本自然也会随之大幅下降。

中国汽车业,撬动1200亿,智能车企跨界造机器人!-有驾

有业内人士做过梳理,发现汽车产业链中,有超过60%的部分可以与机器人、低空飞行器共用。

特斯拉就曾透露,其研发的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中有70%都来自于其汽车业务。

在国内,为吉利汽车供应内外饰件的厂商,如今也开始为吉利旗下的飞行器公司提供座舱产品。

这种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正在为新产业的爆发积蓄着巨大的能量。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汽车企业纷纷布局机器人和飞行器,并非不务正业,而是一种极其明智的战略延伸。

它们不仅拥有现成的技术积累,更手握着一条成熟、高效且低成本的供应链。

中国汽车业,撬动1200亿,智能车企跨界造机器人!-有驾

通过将汽车产业的制造能力、质量控制体系和成本管理经验,平移到新的领域,它们可以大大缩短新产品的研发周期,并快速建立起成本优势。

这就像是当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一样,通过零部件成本的快速下降,最终引爆了整个市场。

如今,行业内外都期待着,在汽车产业的带动下,机器人和低空飞行器也能迎来属于自己的“电动汽车时刻”。

这场变革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或产品层面。

它关乎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升级,以及在全球新一轮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过去,我们常说汽车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这个形象的比喻代表了机械工业时代的产物。

而未来,汽车可能会被重新定义为“一个装上轮子的智能机器人”。

从智能汽车出发,延伸至更广阔的机器人和低空出行领域,这不仅为企业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也为我们的未来生活描绘出了一幅更智能、更便捷的图景。

这股由汽车产业撬动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智能科技从虚拟世界走向物理现实,深刻地改变着我们身边的世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