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英国女王要来,接待用车成了大难题。国家只好找霍英东借一台。大家以为他会拿自己的车应应急,他反手买辆新的劳斯莱斯

如果喜欢我的分享,记得点个关注哦!这样下次就不会迷路啦~创作需要动力,感谢大家的支持!

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即将对中国进行访问。

这是英国君主头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中英双方都特别看重。

外交层面上的准备工作,早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不大不小,但又特别棘手的问题摆在了桌面上——接待用车。

1986年英国女王要来,接待用车成了大难题。国家只好找霍英东借一台。大家以为他会拿自己的车应应急,他反手买辆新的劳斯莱斯-有驾

01

这可不是一般的车。

按照国际惯例,接待这种级别的贵宾,尤其是英国王室,座驾是有讲究的。

女王在英国出门,坐的都是王室专供的劳斯莱斯或戴姆勒。

这不光是为了舒服,更是一种身份和外交礼仪的体现。

总不能让人家女王,从专机上下来,换乘一个完全不搭边的车。

02

可当时国内的情况是,80年代的中国百废待兴,尤其缺少外汇。

国内能拿得出手的最好的车,是红旗和上海牌轿车。

自己用,那绝对是高规格了,也很有民族特色。

但要拿去接英国女王,跟人家坐惯的劳斯莱斯一比,差距确实是肉眼可见的。

03

这不是说咱们的车不好,而是场合问题。

这就好比你请一个世界顶级富豪吃饭,结果带人去了路边摊,虽然味道可能很好,但场合不对。

外交无小事,这不单单是车好不好的问题,这是“面子”问题。

西方媒体可都瞪大眼睛瞧着呢。

04

直接买一辆?

当时一辆劳斯莱斯的价格,得花掉大量宝贵的外汇。

这个钱拿去搞建设,能干不少大事。

而且,就算真咬牙买了,西方媒体指不定怎么写,说你“打肿脸充胖子”都是轻的。

05

买,不现实;不买,又怕失了礼数,让外媒看了笑话。

时间一天天临近,总得有个方案。

思来想去,有人提议:咱们自己没有,能不能找人借一个?

这个思路倒是打开了局面。

06

可找谁借?

国内当时有劳斯莱斯的,估计一个巴掌都数的过来。

而且这车不是说借就能借的,这关乎国家脸面,出借人必须信得过、靠得住,还得有这个实力。

一圈人筛选下来,一个名字浮现在大家脑海里——霍英东

07

说到霍英东,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香港富豪”。

但这三个字,根本概括不了他。

1923年,霍英东出生在香港的一艘舢板上,是“疍家人”。

所谓疍家人,就是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船上,连上岸的资格都没有,是最底层的穷苦人。

08

他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父亲早早就没了,母亲一个人拉扯几个孩子。

霍英东7岁就开始帮家里干活,什么苦都吃过。

后来抗战爆发,学校也没得上了,他只能跑去打零工。

在码头当过搬运工,去过太古船坞当学徒,后来又跑去修飞机,体验过最底层的辛酸。

09

抗战胜利后,霍英东看准了战后物资紧缺的机会,开始倒腾各种物资,搞运输,慢慢攒下了第一桶金。

但真正让他事业起飞的,是50年代进军房地产业。

当时香港的房子,开发商把楼盖好了,你得一次性付清全款才能拿钥匙。

10

霍英东直接来了一个创新的操作。

他发明了两个东西:一个是“卖楼花”,就是房子还在图纸上就开始卖;

另一个是“分期付款”,你不用一次性给钱,先给个首付,剩下的按月还。

11

这不就是我们现代人熟悉的“预售制”和“按揭贷款”吗。

霍英东在50年代就这么干了,直接把香港的房地产业的游戏规则给改了。

他自己也一跃成为顶级富豪。

12

但如果霍英东只是个会赚钱的商人,国家也不可能在那种关键时刻想到他。

他最牛的地方在于,他骨子里是爱国的,而且是那种不计成本、敢担风险的爱国。

抗美援朝的时候,西方对中国搞全面封锁,什么物资都运不进去。

13

他组织船队,冒着被扣押、被炮轰的风险,把大量的急需物资,比如药品、轮胎、铁皮,偷偷运往内地

这不是做慈善,这是在玩命,是拿自己的全部身家当赌注。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掉脑袋的生意”。

但他就是这么干了。

14

到了改革开放,霍英东又是第一个响应号召的香港企业家。

1978年,他就跑到广州,说要投资建酒店。

当时很多人都劝他,内地政策还不稳,钱投进去可能打水漂。

他不听,牵头启动了这个投资总额巨大的项目,建成了中国第一家五星级合资酒店——广州白天鹅宾馆

15

所以你看,有钱、靠得住、而且绝对爱国,除了他,还能找谁?

于是,一通电话通过新华社香港分社,打到了霍英东的办公室。

来意很明确:国家要接待英国女王,但接待用车有点麻烦,想问问霍先生这边能不能“借”一辆好点的车,救个急。

16

大家想的是,霍英东自己肯定有劳斯莱斯,借他用过的车来应应急,也比没有强。

霍英东听完,在电话那头二话没说,一口答应下来:“没问题,我来办。”

然后,他就挂了电话。

北京这边还在等消息,心想霍先生会把他的哪辆车送过来。

17

结果,霍英东挂了电话,压根就没去自己的车库。

他直接让助手联系了英国的劳斯莱斯汽车经销商。

他问的问题很直接:有没有最新款的劳斯莱斯现货?

他觉得,既然是给女王用的,怎么能拿个二手的去应付?要用,就必须用最好的、全新的。

18

没过多久,一辆崭新的、顶配的劳斯莱斯“银刺”(Silver Spur)就从英国紧急空运到了香港。

这车在当时是低调奢华,内饰全是顶级木料和手工真皮。

霍英东还不放心,怕北京10月天气还热,又专门让人给车加装了当时最先进的空调系统。

一切搞定后,这辆车被火速运往北京。

19

当这辆崭新的劳斯莱斯停在外交部门前时,办事的人都看愣了。

本以为是借一辆旧车,没想到人家直接买了一辆新的送过来。

司机们赶紧上去试车,一遍遍地开,一遍遍地检查,确保万无一失。

1986年10月12日,女王的专机抵达北京。

伊丽莎白二世走下舷梯,第一眼就看到了这辆她再熟悉不过的劳斯莱斯。

从那一刻起,这辆车就成了女王在中国的专属座驾。

从北京到上海,从西安看兵马俑,再到昆明,一路平稳顺畅,这辆车没出任何岔子,完美地完成了接待任务。

20

在访问的最后一站广州,霍英东还亲自出面,在白天鹅宾馆接待了女王一行。

女王对这家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和管理的第一家五星级酒店,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访问圆满结束,女王走了,这辆劳斯莱斯也该“完璧归赵”了。

国家派人联系霍英东,商量怎么把车还回去,顺便结算一下“租车费”和运输费。

毕竟,买新车、空运过来,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

结果,霍英东的回复又一次让所有人意想不到。

他大手一挥,原话大意是:“还什么还?车子就留给国家用吧。”

“中国这么大,以后要接待的贵宾还多着呢。这车你们留着用。”

这还不算完,霍英东说完,又从香港挑了两辆自己用的高级豪车,一并捐给了国家。

意思是,一辆劳斯莱斯可能还不够,再多送两辆,以后接待外宾都能派上用场。

他这一下,不光是解决了当下的难题,更是给国家的外事接待“装备库”添了三员大将。

但他对国家的贡献,远远不止这三辆车。

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执念——体育

他自己就是个体育迷,他更知道体育对一个国家有多重要。

80年代,中国想要重返奥运大家庭,但阻力重重。

霍英东在中间跑前跑后,利用自己在国际商界和体育界的人脉,到处游说,出钱出力。

为了帮中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他捐的钱、花的精力,根本没法用数字算。

2006年,霍英东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3岁。

他的葬礼,享受的是极高规格的待遇。

灵柩上覆盖着五星红旗——这是对一个公民的最高敬意。

香港那些顶级的富豪,李嘉诚、何鸿燊全都到场为他扶灵。

从一个连岸都上不去的疍家穷小子,到最后享受如此哀荣,灵柩上盖着国旗。

霍英东这一生,从最底层的舢板上开始,吃过常人没吃过的苦。

但他又靠着自己的头脑和胆识,抓住了时代的机遇,成了顶级富豪。

最难得的是,他有钱之后,始终记得自己从哪儿来,始终把国家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创作声明:本故事来源:【《霍英东全传》、《羊城晚报》、《环球人物》等公开报道和史料】,本文依据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历史故事,有些部分可能会在历史细节进行了合理推演。凡涉及推测性内容,均基于同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和相关史料进行合理构建,部分细节进行了文学性渲染和合理推演,有部分为艺术加工,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或与本文并无关联,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