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 I 渝码科技
账期承诺已满 60 天,仅有三家车企完成答卷-“及格线”背后,是整个供应链的焦虑与博弈
“60天账期”这道考题,已经于 8 月 11 日正式交卷。
6月10日至11日,17 家主流车企在同一时间做出承诺:自当日起,所有零部件供应链的付款周期压缩至 60 天以内。
60个自然日之后的 8 月 11 日,工信部和中国汽协同时公布“阅卷结果”:中国一汽、广汽集团、塞力斯集团。
只有这三家主机厂被官方确认“已兑现承诺”。
三家“优等生”的答题思路
中国一汽通过组建跨部门专项工作组,形成从流程到监督的闭环管理,推动政策由“行政要求”转变为“长效机制”,重点在于对中小企业供应商执行100%现金支付,而非承兑汇票。
广汽集团则将“60天内支付供应商货款”作为铁律坚守,构建覆盖“订单下发-验收入库-对账结算-货款支付”全流程的管控体系,以现金转账为主。
塞力斯依托行业首创的“厂中厂”模式,将合作伙伴的产线集聚到超级工厂中,减少中间流程,缩短结算周期,同时建立灵活的应急机制,提前支付部分供应商货款。
三家企业的共同点是:资金端提前锁定现金流,流程端重新写了一遍内部 SOP ,合同端把 60 天写死为刚性条款。
其余 14 家车企的“答题卡”长什么样?
官方口径是“绝大部企业正在积极推进”,但供应商端感受的却是另一幅场景。
据盖世汽车 8 月 14 日发布的行业调研报告《60天已过,车企账期承诺,别太当真?》显示,其中超六成供应商尚未与车企签署明确约定“60天账期”的重补协议或新合同,仅三成表示,仅与个别车企客户签署了相关协议或合同。
同时,超过 7 成受访供应商在最近 60 天内遭遇车企变相延长账期,例如账期起算点模糊,拖延验收、对账或审批流程,强制接受 6 个月商业承兑等非现金方式支付等。
甚至某头部新势力要求供应商先签 Consignment(寄售协议),货物上车才算交货,账期从“上线”起算,而非通行的开票日起算,实际周期 80 天以上;此外还得接受承兑。
一句话:“承诺是口头,合同是沉默,流程是橡皮筋。”
为什么 60 天这么难?
“60天账期”为何难以落地?原因在于被披露的主机厂内部的“三大真相”。
首先,价格战导致“增收不增利”,2024年新车市场零售损失接近 2000 亿元,而在利润被极限压缩的背景下,延长账期成为主机厂维持现金流的速效药。
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汽车行业利润率已由 2017 年 8% 降至 2024 年 4.3% , 2025年Q1 进一步跌至 3.9%。
而《财经》测算:如果提前 60 天现款结算,对年产 50 万辆,单车 BOM 约 7 万的车企而言,相当于额外占压 5-8% 流动资金,对应现金缺口约 17-28亿元。
其次,支付款项前置条件则是完成内部审批流程,闽南说车创始人黄伟冲:“付款周期要经历业务执行→验收→采购/财务价格确认→合同/法务开票→开票,60天只是开票后的倒计时,把五个节点全部锁死,没有3-6个月根本跑不通”。
企业内部流程还要涉及跨部门系统切换,正如用友 U9 cloud 官网:传统制造企业系统切换“典型项目实施周期”3-6 个月,并采用双轨制并行确保业务连续性。
简单讲,流程再造:跨部门系统切换需要 3-6 个月。
此外,主机厂占据强势地位,而供应链话语权失衡也是“60天账期”难以落地的原因之一。
在“供过于求”格局下,主机厂掌握订单分配权,供应商为保业务只能接受长账期;正如某供应链所言:“接受长账期或许还能活,不接受,连订单都没有”。
监管下一步:让“及格线”变成“硬杠杠”
工信部已通知中汽协,将在 9 月 1 日启用新版《零售采购标准合同(2024版)》,其中:
第5.3条款写明把“账期 T+60 天,电汇支付”;
附件2把验收节点锁死为“入库后 3 个工作日”,且不得二次开箱复验;
违约条款首次加入“每逾期 1 日按应付金额 0.05% 计息”。
从 10 月起,所有新车型定点必须使用该范本,旧合同承须在 11 月 30 日前完成换签,逾期视为“未履行承诺”,将纳入工信部企业征信黑名单。
同时,7月9日上线的“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小程序长期开放,接受供应商匿名举证。
总而言之,60天账期不是简单的财务指标,而是汽车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一块试金石。
今天,只有三家主机厂交卷,分数也只是“及格”。但正是这份看似寒碜的成绩单,让行业第一次看清了供应链长期被忽视的伤口。
下一个60天,期待更多车企把“承诺”写进合同、跑通流程、付出真金白银。
毕竟,产业链不是主机厂的“成本中心”,而是汽车工业的“筋骨血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