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老板考驾照这事儿,真是让我长见识了。大家都以为聪明人学车容易,结果人家折腾了整整五年,才2024年终于考过。老板45岁了,身价几百万,平时谈起投资项目利索得很,但学车这事儿,就像跟他耍的一场持久战。
老板从2020年第一次报名开始,科目一就磕磕碰碰,三次才过关。接着科目二考试,五次挂掉,不合格。2022年那会他心里闷得慌,重新报名,科目一还是三试通过,科目二还是五次挂,科目三更惨,考试上被刷了。那次他回来一脸沮丧,说考试压根没发挥好,紧张得不行。我当时还安慰他说:别怕,心态跟投资一样,别盯着涨跌看。
其实影响老板过不去的,跟我经历过的一线研发流程有点像。汽车研发也好,学车也好,都是系统工程,哪里都是供应链和心理链的博弈。老板学车这事我打个比方:考驾照不光是技术活儿,背后就是复杂的供应链—教练、考试官、道路环境这些因素,就像汽车供应链里一个环节出问题,整条线都会卡壳。老板紧张,控制不了考试节奏,供给端又不太给力,就很难突破。
前阵子我问过一个驾校教练,他说:大老板这心态问题太典型,技术其实总归能练,主要是心理没稳住。我知道教练口中的心理没稳,其实是驾驶时对场景和流程不熟悉造成的惯性紧张。我老板也承认,每次临场就心跳乱了套,车速方向都乱来了。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下同价位的几个车型。老板家那辆奔驰C级,学车的时候我刚好用了别人朋友的奥迪A4来试驾,感觉教学上的差别挺大。奥迪给我朋友的驾校车很新,车况好,辅助系统多,他说练起来轻松多了;奔驰车系惯了高级,但控件少,一紧张,容易不听使唤。这就跟供应链里不同零件供应商的细节打磨有异曲同工之妙——小差异,折腾出大效果。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老板中途换过三拨教练,每拨教练风格完全不同。间接暴露了驾校供应链的不稳定,换教练就像在汽车供应链里换厂商,得重新适应。老板自己说,换教练就是换了调皮坏零件,适应个半天,每次都算还得再来,心累。
这让我想到,原本以为老板这恢复能力强呢,毕竟干过好几轮生意博弈,但到了学车这心理关卡就被卡住了,哪怕技术上是科学的练-反馈-调整循环,也不灵。我怀疑这跟年龄和对失败的容忍度下降有关(这估计是没啥数据支持的猜测)。年轻人挂科可能一顿猛练就过去了,老大老板这心里负担直接影响驾驶判断,给记忆路径和神经反射添堵。
还有次晚上他回来,一边扔下方向盘一边嘟囔:真烦,考车这事真不如投资,投了就投了,你知道成本多少没?一次考试大概要花个2000块左右,保不准考三五次,粗粗算算都烧了上万块钱。我听完真替他肉疼。考一次驾照的成本哪怕不能直接量化,但试想一辆车的保养费用和保险费,差不多都被福特和通用那些供应链牵着鼻子,考试这事儿也算是一种成本叠加,财力再雄厚也不愿意一直摔。
我内心一惊,早先觉得老板挂科是心理原因,现在看来成本压力和不确定性的叠加也有影响。光挣钱没用,还有时间和精力成本,是个全方位战斗。
(这段先按下不表)
突然想到一个小跑题。前几天和朋友聊天,他说他女朋友学驾照两个月就过关了,没费多大劲。我说放心,女朋友肯定是练得认真那种。朋友说:她是每天开那车上下班,路熟车熟,考试轻松。哎,这不就是渠道和用户心理的区别么?有了实际操控经验,再去考那就神不知鬼不觉,心里有底。
回过头说老板的经历,他真是到了最后一年半才拿下驾照,期间付出的时间和心力完全可以累积成经验值,就跟研发项目里的那种多轮试错优化流程一样,只是…中途的人力成本实在让人嫌麻烦。
我不禁想问,大家自己考驾照时,是不是也有那种明明技术够了,却跟老板一样,考试现场心态炸裂?这是不是比技术操作更难供应链上的一道坎?你们有没有遇上过教练或者考官的小情绪参与进来,影响发挥的?
最后再说一句,我刚才翻了下老板去年学车时拍的照片,看到他考试用的车内细节,方向盘中间的磨损特别明显,估计也是紧张导致用力过猛。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反映了学车这条路的真实挣扎和不易。
不知道,未来自动驾驶普及后,老司机和新学者之间的这种心态会不会彻底消失?还是说,我们永远都有心魔要克服,只是技术变了,挑战却没消失。你觉得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