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8万。
看到这个数的时候,我正喝着口水,差点没把自己给送走。
缓过神来,我第一反应是去看日历,是不是愚人节提前了?
再三确认,没错,就是今天,宝骏汽车干了件特有想象力的事儿——他们推出了一款叫“宝骏E6畅享版”的新车,定位是网约版,卖这个价。
最绝的还不是这个价格本身。
而是你拿这个E6跟它的亲兄弟,那个正儿八经卖给咱老百姓的宝骏云海EV一比,整个人就不好了。
云海EV,顶配才11.98万。
一个减配减到姥姥家的“畅享版”,凭什么比高配的原版还贵出三万块?
这账是怎么算的?
我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但我寻思这也不对劲啊。
咱先说那个云海EV,平心而论,是个挺实在的车。
在10万这个级别的纯电SUV里,它给的东西不算寒碜。
一块15.6英寸的大屏戳在那,看着挺唬人,空间、续航也都说得过去。
属于那种你买回家,不会有啥惊喜,但也挑不出大毛病的老实人角色。
然后,它的“克隆体”,宝骏E6,就这么来了。
这俩车摆一块,活脱脱就是一场大型的“找不同”游戏。
云海EV脚上踩着18寸的轮圈,看着还挺精神;到了E6这儿,直接给你换成17寸的,那感觉就像一个准备去夜店的小伙儿,临出门换上了一双老北京布鞋,气场瞬间垮塌。
钻进车里,那更是灾难现场。
云海EV上那块能让你摸鱼看视频的大屏,在E6这里被“优化”成了10.1英寸,一下子回到了五年前。
更狠的还在后头,什么360全景影像、自适应巡航、手机无线充、座椅加热通风……这些我们早就习以为常的东西,在这台奔着15万去的“新车”上,抱歉,通通没有。
这已经不是简配了,这是精准的“功能摘除手术”。
那宝骏图啥呢?
有人替他们想好了剧本:这车是卖给那些跑网约车的公司嘛,大宗采购,人家要的是皮实耐用,花里胡哨的功能越少,坏的几率越低,维修成本也低。
这个逻辑,乍一听,好像……能自圆其说。
可骚就骚在,宝骏官方转头就说:这车,我们对个人用户也开放销售!
这就相当于你进了一家面馆,老板告诉你,大师傅给自己做的内部特供版阳春面,没葱没浇头,就是一碗光面,卖50。
旁边菜单上正常卖的,有肉有蛋有青菜的豪华版,才卖20。
你问老板凭啥,老板一脸真诚地告诉你:因为这碗面,能让你体验到大师傅返璞归真的心境。
你信吗?
这让我想起五菱当年那句封神的口号:“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
这句话曾经是他们的护身符,也是他们的财富密码。
可现在这台宝骏E6,给人的感觉却是“公司需要什么,用户就得接受什么”。
这味道,全变了。
看看周围的对手吧,广汽埃安AION Y,早就在网约车市场杀疯了,成了名副其实的“街车”;吉利银河E5、零跑B10这些狠角色,个个都把配置单写得跟情书似的,生怕你看不上。
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卷得跟麻花一样,大家都在想方设法地掏消费者的腰包。
宝骏倒好,反其道而行之,直接给消费者的智商来了一次压力测试。
说到底,这台车的出现,更像是宝骏内部的一次思想混乱。
它既想抓住B端市场的利润,又舍不得C端市场的流量,结果搞出了这么个不伦不类的怪胎。
它用一个荒诞的定价,把自己放在了火上烤。
所以,这台14.98万的宝骏E6,到底是个啥?
是市场部的一次大胆创新,还是决策层的一次集体梦游?
我不知道,但我猜,市场的反应会给他们一个最响亮的耳光。
你们觉得呢?
这车要是你,你买吗?
来评论区聊聊,让我看看有多少勇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