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加价提车的二线豪车为何沦为展厅冷板凳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谈起买车,身边人的话题好像都串了台词,变成了“二线豪华品牌是不是快没人要了”?

要是放三五年前,雷克萨斯、凯迪拉克、沃尔沃这些名字,说出来就有点唬人——倍儿有排场,随便一个“二三十万买起来还得加价,等现车”的劲头,仿佛谁抢到就是赚到。

昔日加价提车的二线豪车为何沦为展厅冷板凳-有驾
昔日加价提车的二线豪车为何沦为展厅冷板凳-有驾

可这两年,风向说变就变,连空气里都飘荡着价格大战的火药味儿。

怎么说呢,现在的二线豪车,真有点像热搜上的过期瓜,吃也不是扔也舍不得。

你要是不信,直接去趟车展转一圈,保你大开眼界。

想当年,4S店柜台后头的笑容满分销售,还面无表情地说“雷克萨斯要加三万,等半年!”

现在呢?ES裸车十九万还送全车贴膜和免费保养,“上车有惊喜,就是这个价”——这广告词都不像豪车说的。

更关键的是,那些见证过加价买车好日子的老车主,估计心里早就五味杂陈,有点像玩棋牌游戏,一不小心刚好摊上个烂牌,好日子说没就没。

昔日加价提车的二线豪车为何沦为展厅冷板凳-有驾

咱慢慢扒一扒,这场“兵败如山倒”的背后都有哪些暗流。

先来看看数据,毕竟屁股决定脑袋,销量才是底牌。

雷克萨斯去年的上半年还能卖掉八万多辆,不是小数目,但和巅峰年一比,那叫一个腰斩。

你要知道,巅峰年是指一年卖十八万台的豪横劲儿,现在直接打对折。

沃尔沃六万多,凯迪拉克四万多——这已经让人有点替销售们心疼了。

更惨的还不是没卖出去,而是“打骨折”甩卖都没人买,孤零零挂在展厅里落灰尘。

有些品牌可能半年勉强混出一万的数字,这和当初“加价提车”的风光简直天壤之别。

别忘了,他们还在疯狂打折。

凯迪拉克CT5标价二十八万出头,结果直接降八万多,打折快赶上水果大甩卖。

昔日加价提车的二线豪车为何沦为展厅冷板凳-有驾

林肯也是,动辄七八万的降幅,秒杀几年前“豪车坚挺不动摇”的神话。

这降价幅度,怕不是比商场双十一还狠。

有人说,二线豪车是BBA的平替,现在别说平替,就差没人问“哥们要不要顺带买一份可乐”那么尴尬。

昔日加价提车的二线豪车为何沦为展厅冷板凳-有驾

市场风云突变,有时候真不是开玩笑,刀刀见骨。

但问题就来了,打折都救不了销量,病根真就在二线豪车自己身上吗?

有人会说,那是BBA的大佬们自己下场,价格打到骨头里去了。

以前奔驰C级在你印象里巨贵,现在二十万多就能开回家。

昔日加价提车的二线豪车为何沦为展厅冷板凳-有驾

宝马3系、奥迪A4L也差不多,都在“二十五万都不愁下不了地”这个区间乱杀。

你以为这就算便宜到底?

再看看宝马X3,一台按理说曾是高不可攀的中大型SUV,有渠道价能做到二十几万。

明明是“本来我买不起的”,突然就成了“怎么又是你”。

BBA的价格攻势太猛了。

有人说这叫“以降价换市场”,我是觉得像大佬们把底裤都脱了,把二线选手逼到墙角。

昔日加价提车的二线豪车为何沦为展厅冷板凳-有驾

毕竟,品牌溢价和残值支撑,二线豪车真比不过高段位玩家。

本来是替补,现在替补席上的人自己都迷糊,不知道还有没有表现机会。

再一想,又发现天花板不光来自头顶——低处还有人顶着冲。

国产高端车这两年崛起速度,简直活脱脱的互联网升级版潮水——想挡都挡不住。

问界、理想、小鹏这些新势力二十多万能拉出一堆高科技,智能驾驶、全车语音、各种自动化黑科技,年轻人看花了眼。

有的车主直言不讳,“激光雷达、大空间、舒适体验……比油车强多了”。

摆在面前的,不再是单调的车标信仰,而是超级实用的“堆料大赛”。

每次见亲戚家孩子聊买车,聊着聊着就开始比拼车机配置,谁家语音助手更聪明,谁的自动泊车更快。

以前是“你开什么牌子”,现在是“你有几个L2功能”。

本土智能化,直接狙击了二线豪华的“没人疼”地带。

向上一看,BBA拿价格跳水拼命分蛋糕;

向下一瞟,国产新能源卷科技,卷配置,卷服务,卷到连补胎都有AI算法指导。

二线豪车虚在品牌,短在智能,再怎么压价格也挡不住两头夹击。

有种被封死在“夹心饼干纸袋里”的绝望感,动弹不得。

价格内卷不是尽头,利润缩水才是致命伤。

都知道降价能救短期销量,但长期看,越甩越亏。

有朋友做经销商的,私下抱怨“都不想花钱宣推了,搞了也没啥用,谁没点手机都能查行情。”

前阵子看人分析保值率,说得好听点给二线豪车粉丝留点脸,其实数据辣眼睛。

二十几万买的车,三年跑下来,还剩十万上下,挂牌一瞬间就是“价值腰斩”,真是苦了持币观望的人。

昔日加价提车的二线豪车为何沦为展厅冷板凳-有驾

我有哥们去年还兴冲冲买台凯迪拉克,想着气派又能体面开两年,结果转手就得接受“亏十万起步”的现实,苦笑着感慨“纯属交学费”。

消费市场变化快,体感更快。

以前觉得稳如泰山、稳赚不赔的品牌,突然间就没人排队。

之前车展BBA展区“排长队抢小饼干”,现在新势力新能源区人潮拥挤,传统豪车展台堪称冷清“懒人步道”。

我有次去展会,听见4S店销售招呼客户第一句话就是“咱这智能驾驶可选配多,全车网络功能俱全!”

时代也许没变,但审美和需求早就变天。

昔日加价提车的二线豪车为何沦为展厅冷板凳-有驾

细究起来,现在的买车成了研究生水平的技术活。

会买的人要对比品牌,对比配置表,算残值,看实用性,不亚于做项目计划书。

身边有个表弟,买个十几二十万的车,专门做了对比大表格,点对点比配置,比价格,还拉上各种测评视频一起评审。

这不是买车,这简直是第二次高考现场。

说起来,二线豪华品牌的路越走越窄。

创新没看见,价格体系成了“一地鸡毛”。

在中国没有根深蒂固的情怀,顶多是当年靠加价得来的名声,好口碑也难抵市场现实。

昔日加价提车的二线豪车为何沦为展厅冷板凳-有驾

听说有些经销商开始缩减服务人员,还有售后维修都排不上队,客户口碑掉得飞快。

消费者不是傻子,愿意买单的,还是那些能带来真正体验和附加值的产品。

昔日加价提车的二线豪车为何沦为展厅冷板凳-有驾

现在预算二十多万,你能挑的方向无限多。

昔日加价提车的二线豪车为何沦为展厅冷板凳-有驾

老牌豪车降价陪跑,国产新势力一路疯涨,选择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有网友形容得不错,“二线豪车就是两头挤,中间空气不自杀都难。”

既没高端的脸面,也没新技术的躯体,左右不是人。

回头想想,哪像2019年,大家还在讨论“加价提车有多爽”。

再看看这半年销量腰斩,库存堆积如山,原来的光芒如今成了泡影。

市场本来就无情,特别是智能化推波助澜之后,买车人的关注点再不是品牌or面子,而是科技配置、智能体验、保值潜力。

花同样的钱,谁不想买个更省心的?

你可能会问,那传统二线豪车难道没有翻盘机会了吗?

讲真,要不是创新能力飙升、智能化水平快速补课,想重新赚回用户认同,难上加难。

砸钱换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没有产品力支撑,价格跳水也救不了品牌力。

弄不好,沦为彻底的“失意中场”,被市场踢来踢去无人在意。

行业剧变了,消费者也成熟了。

眼下“豪车”不等于非得贴个外资logo,国产正成为新潮流。

只有勇于转型,敢于正视智能和体验的二线豪华品牌,才可能再次获得掌声。

不然,就只能默默变成时代的注脚,被年轻消费者“划走”。

聊聊,你觉得当下二线豪华品牌还有活路吗?

还是说时代真的彻底变了?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