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经过大概半个多月的停摆,安世半导体终于又开始供货啦,欧洲的汽车厂商一个接一个地赶来,下订单的热潮真是不少见!
这二十天忙得不亦乐乎,全球汽车供应链都跟着紧绷了神,经不起折腾:资产被冻结、管理层被罢免,就连本田工厂都停产,库存巴不得见底,大规模反应让不少国家都陷入了困境。
就在大家都觉得情况难以掌控的时候,安世中国发出的那份复工通知,简直像是雪中送炭,给大家带来了希望。
不过,这次安世也出了个新规定,就是非得用人民币来结算,真是厉害极了!
荷兰强夺引发全球车市地震
到2025年9月末,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引用《商品供应法》对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发布了部长令,冻结了其在全球30个实体的资产、知识产权和业务变动权限,期限长达一年。
紧接着,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在没搞清楚全部情况就把中方高管张学政的职务给暂停了,还指派了外国董事,掌握了关键的投票权。
他们还把安世股份托管给了第三方,实际上剥夺了母公司闻泰科技的控制权。
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说这是为了防止“资产转移”,但却没提到安世全球化分工的实际情况,毕竟,晶圆生产在欧洲,封装测试在亚洲,这本就是行业里的常见做法。
这次干预迅速导致全球汽车供应链崩溃,作为全球车规级功率芯片市场占有率超过30%的主要供应商,安世的产品广泛应用于车窗控制、动力系统等重要环节。
供应断了之后,本田墨西哥工厂第一时间停了产,那边年产20万辆的HR-V出口中心也跟着闹停滞,北美的其他关联工厂也跟着缩减产量。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发出紧急提醒,沃尔夫斯堡的大众工厂芯片库存只够用三周,宝马的新能源生产线因为缺芯完全停摆,奔驰的供应链团队也启动了全天候的应急应对措施。
仅仅十天时间内,全球汽车行业因为断货引发的直接损失已经超过百亿欧元。
荷兰靠政治手段硬抢权力,结果却忽视了安世客户更看重的是稳定的产能,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干预,一开始就注定会招来反弹。
欧洲车企的“城下之盟”
断供了19天之后,安世中国率先打破了僵局,向全球客户发出了供货的通知,还提出了三大关键条件:签署专属协议,确认中国区的供货决定权;所有交易都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欧洲的订单得为国内需求让出空间。
之前,安世中国就向员工和客户发出了“独立宣言”,明确表示东莞工厂的运作不受荷兰总部的干涉,薪资也由本地自己发放,这样一来,生产秩序就稳住了。
欧洲的车企几乎没有多少商量的空间,大众和宝马一拿到订单就立即签了,首批用人民币结算的订单很快排上了东莞工厂的生产计划。奥迪和奔驰也紧急派人谈判,毕竟一天的停工可能就会损失几千万欧元。
这个变化意义可是不一般啊,长久以来,全球半导体交易超过九成都是用美元来结算的,美国靠着这个掌握了制裁的主动权。而安世中国的行动,直接在高科技领域打开了美元霸权的缝隙,算得上是个标志性事件了。
更重要的是,安世中国也同时恢复了国内的供应,北方的公司都签了专门的供货协议,这下产能调度的主动权又更稳固了。
用人民币结算绝不是临时来应付的,而是制造业实力的必然体现。
这次较量说明了一个道理,掌握实体生产实力的人,才有资格说话,才能左右规则的制定。
产能才是终极话语权
实际上,荷兰政府早就应该明白,他们所夺走的不过是安世的“空壳”,真正掌控产业核心的还是我们东莞的实实在在的产业链。
这家工厂占地差不多有十万平方米左右,位于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配备了四个现代化生产车间。
他们的自动化生产线全天候不停歇,在最繁忙的时候,年产量能达到900亿个,超过安世全球出货总量的七成,全球每十个小型号半导体封装产品中,有七个都是这里生产的。
更厉害的是他们的深度本土化运营:供应链遍布珠三角的几十家配套企业,从原材料到包装材料,都能在国内迅速采购到手。
在四千多名员工里,有95%是本地的熟练工和工程师,绝大部分都干了超过五年,对生产的每个细节都非常了解。
这种稳定的产能基础,导致荷兰总部彻底吃了点闷亏。等安世中国开始搞本地供应链替代,那荷兰奈梅亨工厂的研发成果因为转不了化,价值也就跟着打了折。
随着中国商务部实行出口管控,荷兰每年大概2600万欧元的安世相关税收一下子就没啦,经济部长卡雷曼斯也只好出面表示愿意坐下来聊聊看。
闻泰科技说得直截了当:凡接手安世在欧洲的业务公司,结果都不会太好,因为客户追的可不是股权,而是稳定的产能供应。
结语
这场角逐直白地揭示了行业的真实:制造业才是国际竞争的根本底气。
荷兰靠政治手腕搞资本操作,试图用法律文书来控制产业链;而中国则靠机床、供应链和熟练工人打下实体基础。
当两方相遇,东莞工厂的喧嚣已证明,凭借扎实的产能,无论是资本的强势还是政治的操控,最终都难逃黯然失色的结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