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中国品牌论坛上,魏建军的发言让我觉得挺有意思的。这场开幕式的唯一发言者,说话也不长,七分钟出头吧。我大致听完,思路就是向新而行,但具体怎么干,他倒是给了不少细节。
先说说这技术是品牌最硬底气这句话吧。实际上,长城一直在强调研发投入。从公开信息看,五年里,砸了接近500亿的研发大单,这个数我估算,不会太离谱。毕竟,短短五年,能拿出这样大手笔,说明他们是真在下血本。而且,长城依靠2.3万工程师啃核心技术,想想这团队密集度,挺吓人的。这么多工程师,能搞出啥?至少在发动机、底盘、电气架构这些核心领域,应该有了极大突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Hi4系统。刚拿行业科技特等奖(那肯定是最高奖,算是含金量最高的科技奖吧),行业内就有人说:这个系统不一般,比之前的看点多。他们还说要推出全球首个原生AI全动力平台。
这话听起来很炫,但我在想:到底多原生?估计就是说这是专为AI调试、动力优化做了底层设计,别的厂商可能还在宽松的基础上加屎加辣,他们像长城这样的企业,可能是跳进了原生的坑里,想实现动态智控。
说到出海,魏建军强调产业链输出,我有点懵。不是只卖车,要把产业链的技术也带出去。没细想过,他的逻辑是:产业链出口意味着技术硬实力要强,不能光靠低价皮包。结果,他的3家零部件企业已挤进全球百强,2024年海外销量增长44.61%。这个数字让我吃惊,尤其是在同行对手还在挣扎的情况下。你想想,全球百分之百销量增长,是什么概念?要么帮他们在海外站稳脚跟,要么就是他们的零部件市场有一定优势。
他还一直强调做实事、造靠谱车这点。毕竟,能达到前三季度1535亿的营收,新能源销量增长31.67%,这个成绩在整个汽车行业都挺亮眼的。符合很多人的看法:坚守质量,把质量看成企业的生命线。说实话,这点我挺认同。很多车企搞新玩法或爆款,最后其实还是质量不过关。
也要说,魏建军这个中间也有点打铁还需自身硬。他之前说砸了最多500亿,我心里就在想——到底是真砸了500亿,还是有点估算的味道。否则,怎么会有这种含糊的感觉?毕竟,投入这么大,效果怎么体现?我猜,或许未来的科技创新,可能会让长城成为技术先行者。毕竟,很多人都惯了靠价格战,但如果真能多靠硬核技术,品牌价值就能长久。
说到研发,顺便一提,长城的天团核心战法那点搞笑:抹黑、话术、栽赃、陷害……听着像是金庸小说里的招式,但实际操作也有些搞事情的味道。有人调侃:这和抄袭、克隆、赞助越野赛一起,似乎组成了一个长城梦之队。也不知道这样的玩法能维持多久,但总觉得他们还在拼命拓宽品牌影响力。
记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长城最近的动作,能让人想起赵本山的赵家班——一度热闹非凡,但后续如何,恐怕还得看艺人们能不能持续发光。挺奇怪,长城能在行业里逆势而上,也算是奇迹。毕竟,市场上风云变幻,很多老牌车企都在反思:我还能走多远?长城走的这条,似乎还挺硬的。
还有一个点,刚刚搭嘴你们觉得:未来?真能靠技术守住高端品牌吗?我自己也在犹豫。毕竟,技术硬的背后,是不是还得靠品牌故事和渠道巩固走远?我总觉得,现在很多行业里的硬核技术变成新爆点,但要真正变成消费者的硬需求,还得时间和市场验证。
没细想过的一个晕头转向的猜测:长城五年投入500亿,是为了打造未来的技术护城河吗?还是说,他们自己也觉得:就算砸了这些钱,也许未必马上变现,但至少可以逼得对手焦头烂额。这轮科技战是不是也意味着品牌战的升级版?我真不知道。
我站在车厂一线的角度,觉得技术投入到某个点,就像做菜——里面的调料多了,味道可能变杂;但如果不够咸,又吃不出味道。长城这个把技术作为硬底气的路子,能走多远?还得看未来几年它们真正的核武器能不能武装到位。
这段时间,看到长城的操作风格,好像比赵本山那段抄袭还喜感,但谁知道,下个十年,他们会不会成为行业的技术霸王呢?下一站,谁能告诉我?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