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逆势上调全球产量目标,跨国车企业绩遇冷
2025年刚过一半,汽车圈子里已经炸开了锅。那天在修理厂等保养的时候,师傅边擦手边跟我念叨,说最近大伙儿都紧着过日子——这话一点不夸张。德国、美国、日本这些老牌大厂的半年报出来后,一个比一个难看。大众、宝马、通用,全都净利润下滑得厉害,大众直接掉了快一半。这些数字其实平时也没人真关心,但今年不一样,“关税”成了群里最常见的词。
说起来,今年4月,美国突然给欧盟进口车加了一道25%的门槛,这一下把德系和日系全都拦住了。不只是欧洲和日本,美国本土品牌也没能幸免——福特二季度光是交“关税”就掏出去8亿美元;通用更狠,11亿出去了;连特斯拉也咬牙认亏2亿美金。我邻居家开着台老款凯迪拉克,他直嚷嚷:“这回配件又要涨价喽!”倒不是危言耸听,上次换刹车片他就发现贵了一截。
但最让我琢磨不过来的,是丰田。今年别家企业不是降销量目标就是捂紧钱包,可丰田偏偏反其道而行,把全年产量目标往上一提,还定到了1000万辆。这事儿在微信群里引起好几轮讨论,有人猜是不是内部有啥新动作,也有人说可能是混动车卖得太顺风。据说他们今年上半年混动销量占到总数四成多,在国内某些城市还供不应求。有个做销售的朋友偷偷告诉我,现在去店里问雷克萨斯ES300h,经常要排队订车,“谁让油耗低呢”。
再看看其他跨国品牌,为了自救也是花样百出。宝马前阵子刚宣布和华为合作,要搞点智能驾驶的新东西,还拉上Momenta一起研究高阶辅助驾驶系统;奥迪则搭载华为乾崑技术的新A5L已经上市,据说油电混合体验挺独特,就是维修费用让不少老司机头疼。有意思的是,我那位开沃尔沃V60的同事一直吐槽保养周期短,一年三次进站烦死人,不过据他说新XC70马上预售,不知道会不会改进点啥。
中国市场现在越来越像“救命稻草”。很多国外品牌干脆扎根本地化生产,希望借助智能化、混动技术翻身。但这种转型真不是一天两天能见效的,我记得前几年某法系小众品牌试水国产化,就因为零部件供应链没打通导致售后跟不上,一度闹到二手市场价格跳水。一位修理工师傅曾经笑称:“法国人的浪漫,在发动机舱里可找不到。”
回头看丰田,人家底气到底哪来的?细想一下,好像还真有理由:全球各地都有自己的工厂,本地配套做得溜,加之成本控制向来严谨(群友戏称“一分钱掰两瓣花”),关键时刻还能灵活调整车型结构。今年前六个月,他们全球生产491万辆,又创历史新高。而且听销售顺嘴一提,下半年通常是旺季,所以千万辆这个数,其实并没有那么离谱。
也不能只盯着销量数字乐呵。利润下滑才是真正棘手的问题。有业内老人讲,以前拼规模,现在拼效率,比的是谁扛得住压力还能稳住质量。我认识的一位技师曾遇到过一个奇葩案例:客户买的新款SUV,因为电子配置太复杂,结果中控死机频率堪比早期安卓手机。他无奈摇头:“省钱归省钱,该升级还是不能偷懒。”
至于未来怎么走,各家企业心思各异,有人主攻新能源,有人死守传统燃油,还有一些试图通过联合研发抱团取暖。但眼下贸易摩擦这口锅压下来,到底谁能先缓过劲儿来,还真不好说。
昨天路过小区停车场,看见隔壁王叔正蹲在他那辆2016年的普锐斯旁边鼓捣什么。他抬头冲我笑,说旧电池寿命快到了,但市面上的副厂件越来越多,只要懂点门道,用起来照样靠谱。“你们年轻人啊,总想着换新,其实旧的不一定差。”想想也是,如今的大环境变幻莫测,会算账的人才是真聪明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