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界H5终于官宣成绩了,43天交付就突破了一万台,这个速度放在行业里算不上特别快,反而觉得有点平庸。你看传统的汽车品牌,哪家不是交付爆棚,或者说开个几个月就能攒个十万台起步;但这次,43天一万,水平其实还停留在稳扎稳打阶段。
说句实话,我对这个成绩其实没太惊讶。毕竟,作为花粉或者智驾粉,咱都知道华为新的汽车项目,路比较长。你别以为一开始就能风风火火,像苹果一样直接冲天。华为能走到这里,也算是磨刀霍霍,多次迭代、调整之后,才逐渐找到自己的节奏。这次H5上线,算是试水,但又不是真正的花式爆款。
这不得不提,尚界H5的市场定位其实挺尴尬的。你说价格最低,硬件配置也就那样。用料说实话,和M5比……差不多吧(其实是差一点点,别说我杠啊)。用料一般,用在这个价位确实实在,但消费者不傻,比如加个ADS4.0,价格就能赛到20万。你告诉我,谁会只花十几万买个中配的车,结果还配上起步价不高但配置其实给得稀碎的系统?这就像你买个苹果手机,结果功能像国产山寨的。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哎,这车其实是随便拼凑起来的。用上汽飞凡RC7的模具,直接改了点外观——其实就是拿别人的车翻包衣。想象一下,最开始问界m7也是这套路,借别人的基底搞个华为特色,结果市场现在越来越不买账了——特别是在20万以内的快售市场。消费者越来越聪明,就像买房子看户型一样,面对老味道就会迟疑。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一直在想,华为的研发流程究竟是不是效率外挂,也不太清楚。有人说,国企效率低,沟通磨合太多,搞得整个合作像吃力的吸管饮料。要说还行吧,起码这个硬挤着推出第一代产品也理解,不是说市场上没有临时改的车,只是……这个临时是不是太临时了点?硬是把完全不是定制的车,挤出了品牌的味道。
我曾经见过一个修理工,跟我说:这车焊接特别差,门都不是焊好,细节都体现出车企的马虎。别看外观中规中矩,但细节问题其实不少。甚至我还翻了翻相册,发现车门焊接的缝隙不一致,缝隙里还塞了点油漆,简直象征着厂家的匆忙和对品质的漠视。
你可能会问:这车到底靠不靠谱?从成本角度看,百公里的制造成本得算一下,估算在2-3元左右(脑补的,毕竟没有公开数据),而剩下的就是品牌溢价和配置卖点。但实操起来,转化率就像6.25%的转化,一万台交付,转化客户差不多也就六百到七百人。这个转化率在同价位里,真算不得太差,可没想到,顾客或许对性价比看的没那么重。
在这个价位,非常看重性价比的人多,尤其是像我是花粉,对华为的智驾系统兴趣不大——毕竟,路上的套路多得很。觉得硬凑来一代的智驾,跟真正经过深度研发的系统比,差距还是挺明显的。
(这段先按下不表)
这让我想到,实际上,消费者也很聪明。很多人买车不是看硬件多牛逼,而是看用车体验。你问我朋友买车,他第一句话就是:你说这个配置值不值?+这个价钱,又是不是价格陷阱?像我,平时开车,最在意的反而是车的手感和驾乘体验。就像有见过的同事说,这个车坐起来挺舒服的,但开起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可能是油门太平淡吧。
至于我猜猜看——如果下一代真的是华为订制款,也许会更用心。不然,靠上汽飞凡的折中,难免会露馅。没细想过,也不知道华为投入到底是多少——这就像个未知数,但肯定不低。
暂时说到这里吧。你觉得,一款车要热销,究竟除了配置和价钱,还看中什么?还是说,大家其实更喜欢情怀上的认同感?
—
(未完待续……)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