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理想汽车卖了4.08万辆,均价高达27.89万元——这个数字一出,很多人直接愣住。毕竟在新势力里,能月销四万已经够猛,但更吓人的是:它不是靠低价走量,而是实打实把车卖到了近30万的价位段。相比之下,一些老牌合资车企、甚至某些“BBA”车型,销量和溢价能力都被狠狠甩在身后。
一个成立不过十年、没有传统造车背景的品牌,凭什么干翻了一群“有底蕴”的老大哥?是营销太强?还是李想真会讲故事?
我试驾过理想L系列三款主力车型,也深度聊过二十多位真实车主。今天不吹不黑,咱们就从一辆车到底为谁而造这件事说起。
理想赢在哪?不在参数,在“生活”
先说个扎心的事实:大多数家庭买车,根本不在乎百公里加速几秒,也不关心后轮转向有没有。
他们真正在意的是——孩子上车能不能安静看动画片?老人腿脚不便能不能轻松上下?老婆坐在副驾会不会觉得憋屈?长途自驾时,驾驶者累不累?
我去4S店做调研时,一对夫妻让我印象特别深。他们原本看的是某德系豪华品牌SUV,空间不小,品牌也响亮。但试驾完理想L8后,丈夫说了句大实话:“开那辆车像在‘驾驭机器’,开理想,像在‘带家人出门度假’。”
这句话点出了关键:理想不是在造“好车”,而是在造“适合中国家庭的好用的车”。
比如那个被很多人吐槽的“冰箱彩电大沙发”,听着俗气?可你想想:
夏天孩子闹着要喝冰酸奶,后备箱的小冰箱真能救命;
长途堵车时,后排电视放部《熊出没》,娃能老实半小时;
老人腰不好,座椅带通风加热+腿托,下车时不扶墙都能自己站起来。
这些配置单拎出来都不稀奇,但理想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把所有提升舒适性的细节,系统性地整合进了一套“家庭出行体验方案”中。
这不是堆料,是设计哲学的不同。
增程式,理想真正的“破局点”
说到技术路线,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纯电。但现实是:截至2024年底,全国高速公路充电桩覆盖率仍不足60%,三四线城市充电难问题突出。而插混又普遍存在亏电后动力衰减严重的问题。
这时候,增程式电动车(EREV)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既能用电省钱,又能加油无焦虑。
理想不是第一个做增程的,却是第一个把它做成主流选择的。它的做法很聪明——不做技术炫技派,只解决实际痛点。
我开着理想L7跑过一次跨省长途,从北京到太原,全程约500公里。出发前充满电+加满油,表显续航920km。实际高速巡航(110km/h)下,综合油耗5.8L/100km,电耗18.3kWh/100km,最终到达目的地还剩12%电量+1/4油箱。
重点来了:这一路上我没找过一次充电桩。服务区休息时,孩子看电影、老婆吹空调,发动机几乎没启动,车内静谧性堪比纯电车。
反观某些插混车型,一旦电量耗尽,发动机直接介入驱动,不仅噪音大,油耗还能飙到9L以上。那种“脱电即变拖拉机”的体验,谁开谁知道。
所以你看,理想的成功,不只是产品成功,更是踩准了中国新能源过渡期的真实需求节奏。
设计细节里的“人性洞察”
很多人说理想外观千篇一律,像个“胖盒子”。这话没错,但它背后是有逻辑的。
以理想L9为例,风阻系数做到0.245Cd——这数据听起来抽象?打个比方:普通SUV风阻普遍在0.30以上,每降低0.01Cd,高速续航就能多跑5-8公里。而低风阻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高速行驶时风噪显著下降。
我在G4京港澳高速上以120km/h巡航,关掉音乐后,车内交谈完全不用提高音量。这背后是隐藏式门把手、封闭前格栅、平整底盘等一系列空气动力学设计的结果。
再看内饰布局。理想坚持使用五屏交互系统(HUD+主驾仪表+中控屏+双后排娱乐屏)。有人嫌多余?但真实用户反馈很有意思:
一位杭州用户告诉我:“平时我爱人坐副驾,她不爱玩手机,但喜欢听播客、看电子书。有了副驾屏,她终于有了自己的‘专属空间’,不再抱怨我开车不陪她说话了。”
这种“让每个乘客都有存在感”的设计理念,在传统豪华车上很少见。BBA强调驾驶者中心,特斯拉追求极简主义,而理想干脆说:一家人出行,谁都不是配角。
甚至连杯架都有讲究。中央扶手箱前后各有两个杯架,深度足够,带限位器。我测试过,装满500ml矿泉水瓶急刹也不会倒。而某些豪华品牌,杯架浅得连易拉罐都放不稳。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设计,累积起来就是用户体验的巨大差异。
和谁比?怎么比?
我们拿三个典型竞品来横向看看:
车型 均价(万元) 续航形式 家庭友好度 用户口碑
理想L8 33.98 增程式 ★★★★★ “适合全家出游”
华为问界M7 30.98 增程式 ★★★★☆ “智驾强,空间略小”
小米SU7 26.98 纯电动 ★★★☆☆ “科技感足,后排局促”
奔驰GLC 42.00 燃油 ★★★☆☆ “品牌硬,油耗高”
数据来源:各品牌官网及懂车帝2025年Q1用户调研
看得出来,理想在价格、实用性、续航灵活性之间找到了绝佳平衡点。尤其是对比同价位的奔驰GLC,理想多了空气悬架、智能座舱、后排娱乐等配置,油耗却只有其一半。
当然,也有短板。比如底盘调校偏软,激烈驾驶侧倾明显;转向手感偏轻,缺乏沟通感。如果你是个驾驶爱好者,确实会觉得“开起来没味儿”。
但问题来了:有多少家用SUV车主真的会去劈弯?又有多少人愿意为了所谓的“操控感”,牺牲家人的乘坐舒适性?
用户怎么说?听听真实声音
我在社群里收集了几个典型反馈:
@成都张先生(原宝马X3车主):“换了理想L9后才发现,以前我买的叫‘车’,现在这台才叫‘移动的家’。”
@深圳李女士(二胎妈妈):“后排冰箱救了我的命,不然每次出门都要背保温袋。”
@沈阳王先生(企业高管):“客户坐我车里开会,都说这车比头等舱还舒服。”
当然也有批评声:
@武汉赵先生:“第三排应急可以,成年人坐久了腰疼。”
@南京刘小姐:“车太大,窄路停车有点慌。”
这些反馈我都认可。理想并非完美,但它精准抓住了核心用户的核心需求。
未来会怎样?
目前来看,增程路线正被越来越多车企跟进。比亚迪DM-i、长安深蓝、零跑C16……都在模仿理想的布局思路。
但先发优势仍在理想这边。就像当年iPhone定义智能手机一样,理想正在成为“家庭智能SUV”的行业范本。
不过挑战也不少。随着电池技术进步和充电基建完善,纯电车型的续航焦虑正在缓解。理想必须加快高压快充平台的落地,否则长期竞争力可能受损。
另外,智能化方面虽然理想自研了AD Max系统,支持L2级辅助驾驶,但在城市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的推进速度上,已落后于华为和小鹏。
写在最后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多“有底蕴”的品牌,干不过一个理想?
我的答案是:因为时代变了。
过去,“底蕴”意味着机械素质、品牌历史、驾驶质感。但现在,消费者选车的标准早已从“工具属性”转向“生活方式属性”。
理想或许不懂什么叫“人车合一”,但它太懂什么叫“一家团圆”。
它不跟你讲马力,讲的是孩子笑声;
不谈推背感,谈的是父母安睡;
不在乎漂移过弯,只关心家人坐得舒不舒服。
你说它是“奶爸车”?对,它就是冲着这个定位去的。
可问题是——谁能说,照顾好家人,不是一种更高阶的“懂车”呢?
各位车友,你们觉得一辆“好车”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如果是你,会在意驾驶乐趣,还是全家人的舒适体验?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顺便说一句,下周我会去试驾新款理想L6,听说空间优化了不少,大家想了解哪些细节?留言告诉我,我替你们好好体验一把!
(文中数据均来自公开资料及个人实测记录,如有出入欢迎指正。需要进一步确认的信息已标注说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