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吴晓波频道CHANNELWU
文 / 袁一音
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攻城拔寨”的速度,比预期还要迅猛。
今年9月,中国汽车在欧洲的销量市场份额攀升至7.4%,创下历史新高。作为全球汽车工业的核心腹地,欧洲早已不是简单的产品试水区,而是围绕产业链主导权的博弈阵地。
码头上准备出口欧洲的新能源车
进入新阶段,中国车企的目标也已从“卖车”转向“生根”。
当地时间10月23日,吉利在英国伦敦上市了其纯电车型吉利国际EX5,即国内的银河E5车型,起售价几乎是国内市场的三倍。
这背后,折射出中国产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新逻辑:不再是满足于零敲碎打的出口,而是系统化地输出涵盖了本地化研发、供应链协同与区域服务适配的体系化价值链。
然而,驶向深水区,意味着必须直面更为严峻的挑战。贸易壁垒、品牌偏见与文化隔阂,如同航道上的一座座冰山,考验着每一位“破冰者”的战略智慧与运营韧性。
吉利国际EX5
远航的困境:层层“冰山”拦路
中国汽车出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层层闯关的远征。
2020年以前,行业还处在“带着产品找市场”的“传统贸易出口期”——由国内工厂完成整车制造,再通过外贸公司对接海外经销商,车企自身几乎不介入当地生产与售后环节。这种“轻量尝试”曾占据中国新能源车出口量的70%以上。
然而,这种方式很轻易地就撞上“贸易冰山”。2024年10月,欧盟对中国纯电动汽车加征25%反补贴税,导致当月对欧出口同比骤降30%。比关税更棘手的是R155信息安全法规、R156电池溯源要求等“隐形关卡”:曾有车企因车机系统数据加密未达欧盟标准,整船车辆在港口滞留近一个月,仅仓储费就损失上千万欧元。
海运能力的短板同样成为关键制约。目前中资滚装船运力仅占全球7.6%,旺季时欧洲航线运价可飙涨40%,交付周期随之翻倍,不断消耗用户的耐心与信任。
2021年前后,行业逐步升级为“带着中国技术找海外工厂”的“散件组装期”——通过将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运至海外工厂进行拼装,可降低约30%的运输成本,看似是一种绕开关税壁垒、更聪明的“贴岸航行”。
但很快,“品牌冰山”又横在了眼前。一些中国车企曾乐观地认为,凭借本地组装与配置优化就能复制国内的“性价比神话”。岂料在欧洲市场,部分搭载15.6英寸中控屏、座椅加热的车型,被当地媒体评价为“配置亮眼但驾驶质感不足”,最终销量折戟。
地缘冲突风险更让供应链的脆弱性暴露无遗。2024年红海危机导致苏伊士运河停运,有中国工厂因电池模组断供而停工12天,损失高达数千万元。而售后体系的缺失则成为压垮业务的最后一根稻草——有车企因缺乏本地配件仓库,维修响应周期超过20天,用户体验严重受损,区域业务被迫关停。
2024年苏伊士运河货运船只大幅减少
这两个阶段的探索表明,无论是“卖产品”还是“拼组装”,本质上仍是单点突破的被动应对,始终未能解决产业链协同不足与本地化根基薄弱的核心症结,如同船只在冰缝间迂回,很难掌握航行的主动权。
三桨驱动,从“水手”到“船长”
2024年前后,中国头部车企开始探索体系化破局,它们组成了一支以整车为旗舰、零部件厂商护航、服务配套为补给线的“联合舰队”,驶向全球市场的深水区。
这一阶段的核心逻辑,是“带着体系找生态”:以品牌价值塑造为核心、本地化产能为支撑、全链路渠道为保障,实现从“卖产品”到“建生态”的跃迁。
然而,随着舰队深入,最难逾越的“本土化冰山”逐渐浮现:有车企因将欧洲用户智驾数据传回国内,违反当地法规而被处以亿欧元级重罚;也有品牌光顾着铺货,服务网络跟不上,投诉率居高不下;更有研发中心因中西方团队对智能座舱逻辑产生分歧——中方主张多功能集成,欧方坚持极简操作,导致车型延期6个月,错失欧洲购车旺季。
显然,从“卖得进去”跨越到“站得住脚”,中国车企需要完成从被动“水手”到主动“船长”的身份蜕变,以“三桨驱动”破冰。
▶▷第一桨是品牌破冰,从“性价比”转向“心价比”。针对欧洲市场重底蕴、轻堆砌的特点,中国车企跳出了“市场换技术”的旧脚本,转向“反向合资”,以技术赋能品牌,以资本换取信任。
以吉利为例,2006年入股伦敦出租车公司以来,已建成英国首家新能源工厂,推出全球首款新能源出租车TX5,并陆续战略投资路特斯、阿斯顿·马丁等品牌完善产业生态。这套“本土基因+中国技术”的组合,既跳出配置内卷,也逐步瓦解欧洲用户对中国车的品牌偏见。
吉利汽车在伦敦的出租车生产基地
▶▷第二桨是产能扎根,从“长途输血”到“本地造血”。比如吉利在英国考文垂、意大利米兰、瑞典哥德堡建立了全球设计中心,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的设计生态系统。
▶▷第三桨是渠道融合。最前端强化品牌感知的沉浸式体验店是标配,吉利还在中端布局覆盖英、法、德的区域配件仓,将售后响应计划在48小时以内;在后端依托考文垂数据中心确保数据合规,实现极低用户投诉率的运营目标。
这整套协同体系,其内核已在全球市场得到初步验证。2025年1—10月,吉利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218%,全球战略车型EX5在希腊、马来西亚、巴西等多国登上纯电销量榜首。
说到底,一切战略的终点,仍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度回应。正如EX5在登陆英国市场前,由本土的路特斯工程团队进行专业底盘调校,以精准契合欧洲用户对操控质感的偏好;智能座舱深度融合本地生态服务,确保操作逻辑与交互体验符合当地习惯。
战略支点,从英国到全球
“三桨驱动”扎根欧洲需精准选择战略支点,英国成为中国车企辐射欧洲的起点,正是基于天时、地利、人和。
脱欧后,英国并未跟随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反补贴税,成为了政策风险更低的“缓冲区”。2025年上半年,英国纯电动车销量同比激增34.6%,已取代德国,跃升为欧洲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为国产品牌创造了宝贵的切入时机。
吉利国际EX5在英国街头
地利则体现在产业土壤与技术互补上。英国本土缺乏强势的大众化汽车品牌,消费者对新品牌的接纳度更高;而中英在绿色出行战略上的高度契合,创造了独特的互补空间——英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底蕴深厚,中国则在电动化技术与规模化制造上优势明显。
这种互补性在企业层面已显现。作为国内最早提出碳中和目标的车企,吉利在国际权威的MSCI ESG评级中获得AA级,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得以形成“中国创新制造+英国/欧洲市场应用”的联动。
“人和”的优势来自商业生态的长期耕耘。通过收购阿斯顿·马丁等战略投资,吉利已在英国拥有纵横交织的产业网络。截至2025年,其在英建立的25家销售网点计划在2026年拓展至100家,这套提前布局的渠道体系让EX5上市时无需从零起步,能快速触达终端用户。
更深层来说,进军欧洲的底气,也来自全球化体系与国内大本营。目前,吉利已搭建“五大设计中心、五大试验区域、五大AI智能生态圈”等全球体系网络;过去11年间,累计研发投入超2500亿元,构建了覆盖AI智能、固态电池、智能驾驶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基座。
与此同时,其国内市占率从2021年的6.3%稳步提升至10.4%,稳居行业第二。这个强大的“后方基地”,持续为高风险的海外创新输送现金流与试错空间。
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汽车出海其实已经进入到了“双核驱动”时代:一个核心是作为“战略大本营”的中国市场,承担技术迭代、商业模式探索与现金流供给;另一个核心是作为“创新前沿”的海外生态位,负责技术全球适应性验证与品牌价值提升。二者相互支撑,形成了更具韧性的新型竞争形态。
这一模式已展现出全球竞争力:2025年10月,吉利单月新能源销量继超越特斯拉、跻身全球销量前二后再创历史新高,单月销量达177882辆,同比增长64%,环比增长8%,1—10月吉利新能源总销量134.5万辆,同比劲增106%;新能源渗透率也从2021年的6.2%提升至如今单月最高达60.5%,四年间增长近十倍,可谓是全球新能源销量增长最快的车企。
试驾吉利国际EX5
结语
吉利的航迹,恰如中国车企出海范式转变的缩影——我们不再满足于“乘风”借势,而是具备了“造船”远航、主动“破冰”的能力。
当然,“破冰”终究只是远征的序章。前方深水区的暗流与风浪,要求中国车企必须在可持续与可盈利的航道上,展现出更卓越的耐力与智慧。
下一程,从“中国智造”到“全球优选”的跨越,将为中国汽车工业树立起通往世界汽车产业高地的新航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