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姐夫非得跟我吹他那台嘉陵70摩托,说是进口发动机,天天仔细保养,不让太阳晒,风刮雨淋也不沾边。这话听着让我有点头大,怎么感觉这么宝贝一台破摩托,拿出来当传家宝啊?我凑上去一看,轮毂一下子透露出秘密——这可绝对不是1980年代那种嘉陵70。说白了,那真的是嘉陵本田70,那时候人均工资连100块都不到,可这车一卖就是四五千块钱。你说多贵?
大姐夫那台显然是近几年国产嘉陵70,塑料感十足,颜值奇丑无比,鱼雷形的排气管一露出来就能判断山寨货,不折不扣的国产工业品垃圾。大姐夫还坚持说:这是进口发动机,质量杠杠的。我当场就反驳了,发动机壳上的那几个字母都是国产厂家的标记,哪里来的进口?他居然下意识把锈迹和脏污甩锅成这车我很少骑,停放环境不太好,我只能呵呵。
说实话,汽车和摩托车的研发链条里,发动机这块就跟人的心脏似的,进口的发动机配件成本高,设计复杂,从精细加工到装配都很讲究,国产厂商去硬仿,有时像是用同一种材料做了个廉价版的玩具心脏,不同档次的心脏跳动感自然相差十万八千里。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国产发动机就像你花50块钱买个名牌电动剃须刀的假货,外形差不多,里面转子卡顿,电池续航差,多久就坏。
我就顺嘴问他:你这车百公里油耗怎么算的?真能到一升以下?大姐夫笑着回答:我自个儿算的,放心吧,省油得很,这车有日本技术底子,说白了就是说进口发动机嘛。听到这个,我心里咯噔了一下,到底他是卖想象还是卖车?心算了一下,这台车的百公里成本加上油费,保养啥的差不多跟同价位国产电动车持平,甚至贵些,保养周期长,易坏件多,没道理省油。
这段时间,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这类型国产嘉陵70普遍出现一种现象:车架死板设计,弹簧硬到扎脚,仪表不准,油箱小得可怜,你骑个20公里得加油。然后和朋友聊天,修理工朋友哼了一句:不就是工业垃圾么,修这破车比修老本田还麻烦,配件不齐全,质量不好,客户还不懂。
其实这大姐夫的进口发动机说法,我估计可能是当年一些二手进口零件混入国产装配线的情况。这个我没细想过,也可能当初做生意的亲戚说了算,一人一句话传出来就变真理了。厂商也爱用点花言巧语包装自己产品,卖给消费者一个高大上的印象,最后都是消费者买单。
再说对比,同样价位的国产老70,实操感受上简直差得远。进口老70轻便柔顺,提速敏捷,无论发动机声音还是驾驶质感都完全超出国产。国产版垃圾就好比是买了一张劣质的纸钞,虽然看起来像钱,却没啥用。连轮胎都进口的车子,油耗和操控好不少。
小跑题说下,前几天我碰到老厂研发工程师,他无奈感叹,国产改进确实有进步,但底层的设计和材料短板明显,这不是一两年能补上的——更何况市场导向就是成本压缩和利润优先,有啥动力多折腾?听得我挺心酸,研发流程其实挺复杂,从设计、试验、供应链博弈,再到终端用户的使用环节,每一步都能产生微妙影响。
说真的,消费者的心理也怪,明知道是国产垃圾车,动辄2000元不卖,可能更多是情怀在作祟?或者是害怕被市场淘汰后自己失去某种身份感?每次看到这,心里都会嘀咕:这到底是在养车,还是在养回忆?
营运一家二手车店的小王跟我说:纯国产嘉陵70要是好卖,早就被各种电动车压服了,现在卖给收藏家的多半是老本田和早期进口版,珍稀度加价。他还说了句比较接地气的话:你看这价,真得有人稀罕,用个破摩托当宝,别人都会当冷笑话看。
不禁想问,你们身边有这样把破车当宝的人吗?他们到底是在收集回忆还是拒绝现实?我觉得其实每个人对车的感情里,都藏有一份对当年生活的怀念,可这怀念能撑起多少钱的价码?(这段先按下不表)
最后提醒大家,看车别只听卖家的嘴,要摸实物,看看细节,千万别被那种进口发动机节油神器的谎言给骗了。
你们觉得,国产70摩托车有没有可能在某种升级后,真正实现进口级别呢?这可真得结合实际设计和供应链才能判断啊,不是单靠广告和吹嘘能解决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