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德系豪华车在中国市场的日子越来越难熬。宝马、奔驰、奥迪(俗称“BBA”)和保时捷的销量数据,像一记记重锤砸向行业——2025年第三季度,宝马在华销量同比微降0.4%,奔驰暴跌27%,保时捷更是下滑20.7%。奥迪虽然还没公布三季度数据,但上半年销量已跌去10.2%。更扎心的是,这些品牌曾经引以为傲的“品牌溢价”正在失效,终端优惠普遍超过20%,甚至出现“买一送一”的促销乱象。
反观中国本土品牌,问界、理想、蔚来等新势力在30万元以上市场疯狂“攻城略地”。华为问界M9单月订单破万,理想L9稳坐40万级销冠,小鹏G9用智能驾驶技术抢走BBA的潜客。曾经“开宝马、坐奔驰”的信仰,在智能电动时代被彻底瓦解。
说白了,德系豪车的溃败不是偶然,而是“自作自受”。
第一,电动化转型慢得像蜗牛。奔驰的EQ系列改名“Electric”、宝马iX3销量惨淡、保时捷电动车型全球跳票,这些操作堪称“电动化迷惑行为大赏”。当特斯拉Model Y年销百万辆时,BBA的电动车加起来还没人家零头多。更可笑的是,奔驰今年刚宣布放弃2030年全面电动化的目标,改口“混动也能行”,这和当年“全面电动化”的豪言壮语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品牌溢价成了双刃剑。过去中国人买BBA是为了“面子”,现在年轻人更看重“里子”。问界用华为智驾让车机变聪明,理想用冰箱彩电让全家满意,小鹏用城市NOA让开车变轻松——这些才是真需求。反观BBA,还在炫耀“德国工艺”,结果用户一问:“车机能连华为生态吗?”“有没有高阶智驾?”销售当场语塞。
第三,对中国市场彻底失焦。宝马在中国卖了30年车,直到2025年才推出专为中国加长的纯电CLA;奔驰的智能驾驶系统靠华为技术背书;奥迪的电动车直接套用欧洲老模具。更离谱的是,保时捷电动车型连中国充电桩兼容性都没做好,用户吐槽“买个车还得倒时差充电”。
最致命的是,BBA还没认清现实。他们一边喊着“电动化”,一边靠燃油车利润续命。宝马X3降价30万清库存,奔驰E级打五折抛售,这哪是高端品牌该有的样子?更讽刺的是,保时捷经销商因销量暴跌大规模关店,曾经加价提车的“神车”,如今成了烫手山芋。
德系豪车的困境,本质是一场“傲慢与偏见”的溃败。当中国消费者用钱包投票,当本土品牌用技术颠覆规则,任何“百年传承”“德国品质”的故事都显得苍白无力。如果BBA继续沉迷于“品牌滤镜”,拒绝真正拥抱智能电动浪潮,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更惨烈的滑坡。
说白了,中国市场从来不是“温室”。这里有最挑剔的用户、最激烈的竞争、最快的技术迭代。德系豪车若想翻盘,光靠降价和换壳没用,得拿出“重新发明汽车”的勇气——就像当年特斯拉颠覆燃油车那样。否则,下一个被时代抛弃的,可能就是整个德系豪华阵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