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能驾驶芯片1000万套、30次复用火箭,还有蔚来“倒闭焦虑”?这些数据我看了三遍
我得先说一句。最近车圈和科技圈,是真热闹。
那种一刷手机、不知不觉就多了无数新产品和新纪录的感觉。说实话,我有点跟不上节奏了。
讲一个我刚看到的“神奇”数字。
地平线的征程系列智能驾驶芯片,量产竟然突破了1000万套。第一次看到消息,我还以为是营销号在瞎吹牛。结果翻了几遍新闻,确认了,官方自己官宣的。
这当年特斯拉刚玩自动驾驶那会,国内能上量的像样芯片,一只手都数得过来。现在地平线能和全国40多家车企合作,市场已经有600万车主用上了。每卖三辆智能汽车,就有一台搭载地平线芯片。
这下智能驾驶,真成汽车圈的新标配了。
火箭方面也刚炸出来一个大新闻。马斯克的SpaceX,刚让猎鹰9号火箭实现了第30次复用。没错,就是那个B1067一级助推器。30次轨道发射加回收,纪录直接刷新。发射频率快到我都算不过来,最近8天搞了7次任务,还顺便把星舰的试飞也安排了。
老马的目标更狠,说以后星舰要做到24小时发射24次。你说他是吹牛也好,做梦也罢。但以SpaceX的进度,真有点让人信服了。
唉。和这些硬科技比,国内有点“烦闷”的新闻也值得说两句。
蔚来汽车那边,“倒闭焦虑”又被创始人李斌亲自点出来了。说现在用户不买车,有30%-40%就是怕它哪天关门。四季度赢利,这成了“生死门”。真的,我刷到他公开内部讲话的时候,有一点心疼,也有点无奈。
买新车是刚需,但品牌死不死,用户都怕砸手里。蔚来亏钱亏了几年,外部对手个个来势汹汹。李斌自己都说了,只要能盈利,“谣言不攻自破”。大家有信心,销量就上来了。
你说,这是买车人的智商税,还是品牌自己的锅?我一时也说不准。
其实,这种“信心危机”,在数码圈也重复无数次了。之前诺基亚、魅族,都是销量一掉就满网喊“倒闭”,结果二手机价猛跌。现在看,蔚来能不能扛过四季度,还真不好下结论。
买车和买小主机一个道理,早买早享受,晚买真腿打折。那种等价格抄底,最后发现产品没了,或者服务没了,真不划算啊。
再说智能硬件和火箭这块。
以前我们总把高科技当“舶来品”。芯片要等英伟达、特斯拉,火箭要等NASA。现在地平线能过千万套,SpaceX能做到30次复用。这都是靠技术“复用”和量产带来的成本革命。
我在B站刷了一圈网友评论,不少人说“火箭发射都快赶上公交车了”。其实一点不夸张。你想啊,一级助推器以前都是一次性烧光,几十亿美元就这么炸没了。SpaceX让火箭起飞、回收,再次装填燃料。火箭复用30次,成本砍到原来的一个零头,难怪全球都着急跟进。
各位可以算一笔账。
国内那种智能驾驶芯片,一年前还说突破百万很牛。现在一年后直接百万翻九倍。地平线这波如果能稳住,未来2-3年全智能车的定价可能还会降,毕竟搭载芯片的车上量了,BOM成本摊薄。这算不算“真香”?你自己掂量。
火箭复用同理。以前每发一次等全球直播,现在都快没人关注了,太平常了。技术到量产,价格往下走,行业才有壁垒。
蔚来就不一样。它要打破用户的“倒闭恐惧”,让大家信心回来。否则哪怕新车再多功能、服务再贴心,只要用户怕亏钱,这车都砸手上了。
所以呢,这事我得劝两句。
第一,买车买硬件,永远记住品牌和技术的“保值率”。蔚来如果真能安全赚到钱,四季度起新车大概率能涨一波信心。但要是还没回血,非刚需就别硬上。买小众硬件也一样,永远只买“主流大厂”,避开那种小众、没未来的品牌。
第二,智能驾驶芯片和火箭复用,如果有机会参与(比如买相关汽车或者行业ETF),得多盯市场数据。别看当下,得看三年五年后是不是还能持续突破。如果智能化、自动化再上一个台阶,省下的钱都是自己的。
第三,数码圈、汽车圈这些年跌宕起伏,别把所有钱都压在一家公司身上。分散风险,永远没错。
最后一句。最近好价的产品很多,别贪便宜搞那种“没未来”的新东西。钱包要捡漏,但信心要捡对。非刚需别凑热闹,刚需抓住机会,不要犹豫。
差不多就说到这吧。今天的“捡垃圾手记”,就算随手碎碎念了。
#智能驾驶芯片 #火箭复用 #蔚来汽车 #汽车科技 #数码圈观察 #技哥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