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巴西工厂投产,中国车企出海,技术人才本地化推进

在地球另一端,中国车企不仅出口了汽车,更输出了方法论。

8月16日凌晨,长城汽车在巴西圣保罗州伊拉塞马波利斯工厂正式投产。这是一座从戴姆勒手中收购并彻底升级后的智能工厂,对拉美市场来说,是一颗刚刚着陆的中国“大脑”,对长城来说,则是全球布局的又一张王牌。不是随便卖点产品那么简单了,长城要在拉美“扎根”,哪怕土壤里杂草丛生,也要在本地生态深耕细作。

魏建军的高调表态,怕不是给全体中国汽车人上的一堂“使命教育”:我们带着领先的技术来,不是来旅游,也不是来投机,而是打算永远陪在拉美用户身边。这种“生态出海”,说白了,就是要把中国汽车的生产线、供应链甚至研发能力一股脑搬到南美,把单纯的出口,变成一次本地化的产业浸润。

数据不会骗人。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高达586万辆,全球第一已经坐稳。只不过,拼出口是上半场,拼“深入当地”才是下半场。长城汽车自2021年进入巴西市场,三年稳步攀升,2025年上半年销量更是同比增长19.8%,狠狠地把平均水平甩在了身后。巴西工厂投产,只是顺势而为,标志着“光卖货”到“扎根巴西”的质变。

巴西工厂面积120万平米,智能机器人全副武装,兼容多种动力模型,初期年产能5万辆。首发阵容更是声势浩大:哈弗H9、长城炮2.4T、哈弗H6齐上阵,魏牌智能旗舰SUV也紧随其后。动力总成,油电混动齐开花;什么3.0T V6、4.0T V8、2.4T柴油应有尽有,甚至自研9AT/9HAT变速箱加持,为打进全球市场垫足了技术底气。油电协作,灵活生产,真正把中国制造的“高性价比”搬到拉美用户家门口。

长城巴西工厂投产,中国车企出海,技术人才本地化推进-有驾

长城还把Hi4混动技术远渡重洋,用前后轴双电机串并联四驱结构,把城市和越野“可城可野”一举兼顾。谁还记得当年中国汽车要靠价格战拼国际市场?现在已然是技术和生态两手抓,纯粹“卷技术”的新赛道。

长城这次不是做“来料加工”,而是真的把一条产业链打包带到巴西。新四化理念——产能在地化、经营本土化、品牌跨文化、供应链安全化——背后,是彻底改变全球汽车价值链逻辑的野心。全球化1.0是“卖东西”;2.0是“建工厂”;长城用巴西工厂试水全球化3.0的“造生态”,让本土化不止停在装配线上,而是全方位进入当地生活与产业腹地。

长城巴西工厂投产,中国车企出海,技术人才本地化推进-有驾

放大格局看,中国汽车出海不是一年半载的投机,是体系力的步步为营。长城汽车从十大全工艺中国工厂,到泰国、巴西的全能制造基地,还在厄瓜多尔、巴基斯坦铺设KD工厂。泰国罗勇新能源工厂,更是首个海外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早就把新能源“全球一盘棋”的思路推行到底。这不是简单的去哪里设仓库,是将有GWM的国家变成用户的家,把海外布局变成本地生活的一部分。

研发也是高配版。京津冀、长三角双核,海外多点呼应,欧洲及美国纳入体系,不是“出口”,是“移植”;不只是卖车,更是技术和人才的国际流通。9大研发基地,5个软件中心,人不在,技术绝不缺位。

再看就业与供应链,巴西工厂投产不是简单打工,更是本地化的加速器。工厂已带动当地就业,未来计划创造两千多个岗位,105家本地供应商也签约入局。本地采购明年目标35%,产业链深耕让巴西从“买东西”变成共同成长。中巴研发、人才培养全面铺开,让巴西汽车不只是“装中国车”,而是学会“造中国车”,再把创新倒灌回中国。

长城巴西工厂投产,中国车企出海,技术人才本地化推进-有驾

企业的最佳雇主认证可不是靠传口号。据了解,长城巴西工厂团队以本地员工为主,管理模式中巴融合,文化交流变成日常。不是简单输出“中国智慧”,而是用开放包容的氛围把“被动适应”变成“自主创新”。员工跨文化洽谈会,供应商参与管理,行业口碑也一天比一天厚实,有公司、有产业、更有中国品牌的全球厚度。

德鲁克说:“企业使命是创造顾客。”长城汽车看起来,更像是创造生态——技术、管理、人才、品牌,全链条输出本地化能力。在巴西,长城用自己的方式践行中国车人的国际责任,不只是销售数字的升级,更是品牌认同的新起点。

所以,长城汽车这一步,为中国车企出海写下了范例。中国制造,不是“便宜货”,而是有温度、有未来的品牌。这不仅是一座工厂的落成,更是一种全球汽车生态的重新定义——让中国汽车不仅开进世界,还住进世界。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