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文化需要以技术突破为引擎,政策创新为杠杆,补强历史积淀,拓展体验场景,构建全球化文化认同体系和多元生态,实现从“工具属性”到“情感载体”的转变。
汽车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载体。当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产业生态至关重要。7月10-12日,2025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成功举行。7月12日上午,举办了“中国汽车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主题论坛。本场论坛聚焦文化IP孵化、赛事运营、数字传播等关键议题,深入探讨了中国汽车文化的表达方式与国际化路径,以及通过多元形式推动产业、内容、消费协同升级,助力汽车文化突破圈层,为汽车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柳燕作了精彩致辞,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汽车文化高级专家王顺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改装分会秘书长刘亚龙、OCR晒车节联合创始人刘宇、越野e族联合创始人/阿拉善英雄会总指挥/越野大联盟创始人杜太广和自媒体博主/赛车手郎吉如分别做了主旨发言。本场论坛由资深汽车工程师、汽车新媒体人杨悦卿主持。
资深汽车工程师、汽车新媒体人杨悦卿
汽车文化迎来全新发展阶段
“作为汽车强国的重要支撑,不仅要有汽车工业的硬实力,还要有汽车文化的软实力。而一个国家汽车文化的培育和形成有两个重要前提条件:一是要有足够长的发展历史,才能孕育出文化;二是要有足够多的汽车,才能支撑得住文化的概念。”柳燕在致辞时指出,在汽车保有量和使用率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开始追求更深层次的精神需要,汽车文化自然应运而生。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柳燕
“中国汽车文化正与中国汽车工业一起迎来全新发展阶段。”柳燕认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国汽车在转型升级中抓住了机遇,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式发展。这一切都为中国汽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机会。
事实上,近年来国家层面也密集出台了相关政策,大力推动汽车运动与汽车文化消费市场发展,尤其关注汽车后市场服务领域。柳燕说:“在中国普及和推广汽车文化,天时地利人和都已具备,正当其时。”行业协会将携手各参与方,普及推广汽车文化,促进汽车文化软实力建设,持续为汽车文化繁荣发展助力。
王顺凯表示,在市场扩容、新能源、AI、全球化等背景下,汽车文化发展迎来时代机遇与挑战,要从增大基数、提升深度、增加广度来促进汽车消费,完善标准法规以及安全监督机制,做好品牌建设,营造汽车文化氛围。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汽车文化高级专家王顺凯
从改装破圈、国潮赋能角度看,刘亚龙认为,中国汽车改装产业经历定义升级、市场爆发、政策破局三大核心变革。改装不仅是性能优化,而且融合了外部造型、内部设计、机械性能的个性化表达;消费需求从小众向大众渗透;汽车改装行业逐渐从“灰色地带”、“隐性发展”转向规范化、“阳光化赛道”发展。未来,中国汽车改装产业将围绕跨界融合、智能电动化、用户共创深化、文化IP产业化四大方向加速转型,构建“技术-产品-服务-文化”一体化的产业新生态。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改装分会秘书长刘亚龙
“汽车文化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我们一直想理清在汽车领域文化消费和产业之间的逻辑关系或者商业逻辑,其实文化就是所有汽车消费者的深刻消费观。”刘宇表示,生活就是打造汽车文化的一种落地场景,消费观加上用车场景,用车场景决定消费动作,这些点结合起来影响产业发展趋势。
OCR晒车节联合创始人刘宇
杜太广则从中国越野脉络角度探讨了人、车、自然与文化的共生演进。从厂商、用户、文化层面来说,现在主机厂的越野车车型不断增加,因为它有市场需求;用户不断增加,尤其车主更趋年轻化,越野市场也更多元;文化更多集中在俱乐部层面,很多社区俱乐部或者有综合功能的改装俱乐部希望把越野往更高一层群体发展,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形成有效的社交,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越野e族联合创始人/阿拉善英雄会总指挥/
越野大联盟创始人杜太广
打造汽车文化IP具有战略意义
随着汽车普及化,汽车文化在国人的认知中逐渐形成。
“从广义上讲,汽车文化泛指在汽车发明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切与汽车相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柳燕解释说,“它是以汽车及其产业为载体,渗透到经济社会各层面,贯穿于人类社会一系列行为、习俗、法规、准则、观念、情感和价值观等,从而形成影响汽车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文化形态。”同时,她认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IP具有战略意义。它是将国人的文化自信转化为强大品牌资产的重要实践,是中国汽车强国建设的大势所趋。
“汽车文化就是以技术成果、行为规范、艺术表达、社会关系复合在一块,有一个从工具使用到文明觉醒的跃迁。”王顺凯强调说,中国汽车文化需要以技术突破为引擎,政策创新为杠杆,补强历史积淀,拓展体验场景,构建全球化文化认同体系,实现从“工具属性”到“情感载体”的转变。
刘亚龙认为,汽车文化特色呈现个性化与国潮融合的多元生态。在文化生态层面,改装正从“性能社群”升级为“文化圈层”。车友会通过线下车展构建身份认同,社交媒体成为作品展示平台,年轻人将改装视为“自我表达载体”,推动需求从功能满足转向生活方式选择;“改装+旅行”“改装+越野”“改装+音乐”等跨界场景兴起,国潮改装车成为文化打卡符号。
刘宇也从汽车文化IP打造层面分享了其实践经验。通过持续推广汽车文化落地,建立公众对汽车品牌的价值认同,最终影响汽车消费用户的消费心理;通过打造丰富多样的汽车+生活形态和场景,构筑促进大众高品质生活消费的创新引擎。“我们打造的是一种综合全新消费引擎。我们倡导健康有活力的生活态度。汽车文化相关文化形态,带动高品质及个性化消费观念。我们的核心价值是为公众提供玩车聚会交流的超级平台,为汽车产业链接生活场景与文化价值,为促进汽车相关消费打造创新模式。”
从汽车文化包容之路角度,郎吉如分享了其体会和思考。“我从汽车爱好者变成了汽车文化的传播者,慢慢感受到自己责任越来越大,需要变得更专业。从汽车爱好者进阶到更具责任感的状态,希望可以做更多对汽车文化有用的事情。”
自媒体博主/赛车手郎吉如
迎来“技术+文化”深度融合黄金期
对于汽车文化发展变化,嘉宾们提出了各自看法和建议。
王顺凯表示,首先,政策和市场一定是长期协同。以改装为例,政府方面希望看见汽车的改装、赛事朝气蓬勃发展,同时保持稳定。建议政府部门积极听取消费者和企业呼声,建立信息反馈渠道,果断出台相关政策,同时第三方可建立相关服务平台,企业可考虑后市场文化端口载体等。其次,技术驱动文化形式革新。汽车上下游企业要积极拥抱新技术。不能忽略新能源和智慧座舱、AI助手等,因为它们正在重塑人和车之间的关系。再次,场景化体验和深度拓展未来自驾游和改装、房车露营等。最后,汽车企业从原来单一产品出海,到技术+文化生态输出也很重要,汽车上下游企业要把握出海浪潮,建立自身IP和品牌。
从汽车改装层面而言,刘亚龙表示,汽车改装是“技术与文化共生的活态表达”,彰显产业实力与文化自信。在全球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中,中国改装产业将依托国内汽车产业庞大市场规模、产业链优势、文化底蕴及政策支持,迎来“技术+文化”深度融合的黄金期。中国有望突破“技术跟随者”角色,以“中国智造”定义全球改装新范式,让“中国改装”成为连接个体与时代的文化桥梁。
探寻汽车文化IP往何处去时,刘宇表示,如果汽车文化活动只是以文旅形式存在、创意形式存在,那么很难做长久,必须链接消费、必须链接产业、必须链接流通,给行业带来核心长期价值。
从价值视角,杜太广表示,从厂商来讲,生产个性化产品,从工具属性上升到能够取代情绪价值,要更多体现社会价值。另外,中国文化未来将走出去,因此还需从本土价值延伸至全球价值。
汽车文化的边界越来越大
在最后的对话环节,围绕“中国汽车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方向”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对话由杨悦卿主持,阿维塔汽车产品专家林森、OCR晒车节联合创始人刘宇、越野e族联合创始人/阿拉善英雄会总指挥/越野大联盟创始人杜太广、广州从化国际赛车场董事范甜和自媒体博主/赛车手郎吉如参与了对话。
圆桌对话
当前国内汽车文化发展的难点和突围点在哪里?如何通过资源整合实现1+1>2?
林森表示,车企更多关注价值如何量化或者如何在品牌传播方面和用户建立交互的介质,产生效果和价值。需要聚焦于人,寻找用户在精神层面的需求和价值,让用户在精神层面实现认同。
阿维塔汽车产品专家林森
郎吉如也认为,汽车文化的本质是人,并提出“双引擎”传播模型,即借助周冠宇等明星车手破圈,通过展示Singer等稀有车型创造“朝圣式体验”。让普通人近距离接触梦想之车的自发传播能量远超传统营销。
“汽车文化的边界越来越大。”范甜认为,汽车文化相对立体,像汽车赛事、改装等是基础载体;人们对汽车文化的需求有很大转变,形式越来越多元。
广州从化国际赛车场董事范甜
杜太广用“山顶击掌”“酒桌口号”等生动案例诠释了汽车文化的情感维度。文化更具象化的形式是与公众产生共鸣、互相认可。“当技术争论转化为兄弟情谊,当个性表达升华为群体认同,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刘宇表示,打造汽车文化,汽车改装和汽车赛事是两种最直接的形式,但需要打破赛事与改装的单一标签。汽车文化决定能否长久生存,是长期的价值布局,影响消费则是其终极目标。
汽车文化又如何创造新需求和市场增长点?
杜太广认为,越野文化需打破圈层壁垒。构建“政府支持+平台联动+自媒体传播”的生态联盟,将阿拉善的越野精华与OCR赛车节的现代传播结合,打造“城市越野嘉年华”,通过降低体验门槛吸引新用户。
刘宇表示,其未来核心收入需转向“主机厂+C端票务+异业品牌”三元模式”,同时打造IP,打通用户价值观,通过品牌变现。IP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快乐平权”,通过场景化体验,让明星与素人同台狂欢,形成自发传播。
范甜指出,其未来主要打造赛事IP,把赛车文化推向国际,希望将港澳赛事培训和产业发展实现闭环,并希望成为跨境赛车的示范点以及亚洲赛车的新枢纽。
共创和创新是阿维塔品牌突围的机会点。林森提出“共创式打造”,让用户参与产品定义。通过文化烙印建立差异化认知,将“设计独特性+科技基因”转化为品牌记忆点。让品牌烙印越来越清晰、深刻,是阿维塔努力的方向。
那么,又该如何抓住汽车行业发展机遇?
刘宇表示,打造OCR活动IP,与媒体一起抓住热点或共创热点,为企业创造传播价值。林森也表示,需要与用户交流做大量调研,在设计、体验上与用户共情。
针对文化延续,杜太广认为,个体要寻找内心的存在感和愉悦感,实现文化升华;创造平台,让大家围绕这些平台做事。郎吉如表示,视频是新时代的文化传承方式。如果能重来,会从更早期就开始记录自己和汽车文化的故事。这些真实的成长记录比刻意制作的商业内容更有价值,也更能打动人心。
范甜坦言,希望把赛道文化、汽车文化推广到大众,让它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赛车场+”是比赛场地,更是融合了旅游、教育、娱乐的综合性平台。通过与港澳地区深度合作,将赛车文化与当地特色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旅体验。
显然,中国汽车文化发展任重道远。同时,汽车文化将为汽车产业发展创造新活力。
相关报道:
大会论坛:提质向未来,共谋汽车合作共赢之道
技术领袖峰会:解耦、进化、共生,破解汽车产业技术新难题
主题论坛一:坚守长期主义,共创全球品牌
主题论坛二:以责任为轴 重构汽车产业投资新生态
主题论坛三:如何厚植人才沃土,赋能汽车产业发展?
主题论坛四:能源变革育新机,醇氢电动拓远程
主题论坛五:车企跨国经营路径再定义
主题论坛六:探寻汽车消费市场增长新引擎
主题论坛七:AI解锁未来出行新生态
主题论坛八:智数赋能,“智”检之道——汽车测试技术重构产业发展新范式
主题论坛九:动力电池产业如何在“识变应变”中巩固优势
主题论坛十:充换电行业:标准化护航,智能化探索
主题论坛十一:从重构到共生:中国汽车全球战略何以升维
图片:中国汽车论坛
文章:中国汽车论坛
排版:中国汽车论坛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