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到俄罗斯媒体说中国车只耐得住一半德系车的“折腾”,耐腐蚀性比欧洲品牌低三分之二,还有的两年就“生锈脱皮”,不少国人下意识头皮都麻了。
真有那么不堪?
还是“同行相轻”,俄罗斯人借机蹭热度,加点盐撒点辣?
咱得扒一扒这瓜里到底有多少糖,多少皮。
先别急着贴标签,咱细细琢磨。
话题放在这儿:中国汽车的质量,尤其在极端气候环境下,真有俄媒说的那么拉?
如果说17个中国品牌在俄罗斯26地,几百天冷天热、融雪乱盐的摧残都顶不住,那这画面确实挺扎心。
5家说不上名的企业扛不住还好解释,可吉利、哈弗、长安、江淮被点名,多少有点令人拧巴。
不过别急,全军覆没?也到底是有人“死守阵地”。
长城、吉利、奇瑞等老名字居然扛下了考验,据说“用四五年没掉链子,有的扛十二年不打怵”。
听起来像俄版“汽车扛把子赛”,好家伙,既有掉队的,也有硬茬。
但俄专布罗夫一通狠评:“中国发动机、变速箱质量差,别说十年,用都用不顺溜”,
话糙理未必糙,皮肉之下还藏着什么?
别忘了,俄罗斯的环境可不是说着玩儿。
气温零下三十七度,车就跟回冰箱似的躲着猫冬。
道路那边闹啥?融雪剂一撒、泥土碱性土一铺,那叫一个腐蚀速度。
俄罗斯司机开车也不哆嗦,底盘吃亏受罪,铁皮皮糙没点真家伙立马漏底。
国内小伙伴可能无法体会,一台车要在广州下个雨,回东北踩趟泥,已经觉得上天入地挺折腾了。
俄罗斯那叫“地狱难度”,能扛住才是“道法自然”。
其实细看看,俄罗斯自己的检测机构也打了个补丁——你们中国造车没对我们的寒冷、糙路、司机“战斗民族体质”调整习性,不能一杆子打死说你们整体烂,这算是给中国车落了个台阶。
想想东北人在海南晒脱皮,环境差异真不是闹着玩。
但问题也不是只有一面啊。
明面上批评一通,怎么中国品牌在俄罗斯能一路高歌,“市场份额68%”,销量三年翻番,出门一拍,马路上就有好几台哈弗、奇瑞开过?
出租车行业玩起中国车,强势霸榜,有的城市超过七成。
这不是自相矛盾么?
车主“又爱又嫌”,便宜是根,说白了就是一句话——钱到位了,要求降点。
配件便宜,维修不心疼,整车再“肉点”,也有市场。
不就是咱们常说的“白菜价卖来西餐厅的饭量”。
俄罗斯市场说到底是钱包主导型消费,跌份儿都能“睁只眼闭只眼”。
有位俄罗斯工程师布罗夫苦口婆心,说中国车太怕冷,甚至还不如本土拉达,但你看路上哪家车多还得看销量。
普通车主嘛,嘴上吐槽“有点水”,心里却懂——这性价比,俄罗斯人都“真香”了。
不用遮掩,中国车的“生锈”确实不是一天两天冒出来的问题。
说到生锈,十年八载的老车,几乎都没跑掉这个魔咒。
2013年江淮因为锈蚀,117072辆召回,堪称“史上锈杀”;
2014年长安逸动,风吹雨淋后斑驳陆离,“新车变画作”。
就连最新几年,网上都能扒出“长安CS35”、吉利各种新车锈迹斑斑的例子。
症结在哪?一句话,成本和工艺最直接。
省下的“材料学”成本,未来都有可能悄悄潜伏奇袭用户的心情。
怎么个省法?
行业爆料:用单面镀锌钢板,甚至纯冷轧钢板,便宜是真的便宜,美其名曰“轻量化”,其实耐锈能力大跳水。
碰着俄罗斯风雪流盐的大环境,怕就是“二师兄装孙子”——站不住。
老天爷一个雨、车主一个拖,钢板早早打了败仗。
但差归差,不代表爬不上马。
咱看过很多例子,有些品牌“倒下”,有些还在赶超。
主要矛盾,实际就是成本、材料、工艺、针对性改良到底舍得花多少钱。
中国车能在俄高歌,硬实力其实也有两下子。
新能源汽车,2024年产销合计超1288万辆,连续十年全球第一。
这本事,谁都说不上没进步。
大浪淘沙,本地也好,出海也行,市场认你便是取得入场券。
俄媒的质疑,听着扎心,其实就是一面镜子。
要么你自信出手,不怕质疑;要么咱自己好好闭门强化,哪怕“忠言逆耳”,对标世界一顿升级。
接受批评,行业怎么可能不朝着更严要求改进?
想想这些品牌,如果2013年召回错误,2015年还犯,2024年打铁还需自身硬。
总不能让俄罗斯寒风天天帮你炼钢造车,是吧?
“忠言逆耳”,不是说两句不好听就伤自尊。
国货想做好出口,必须拿出真本事堵住这些“黑点”。
你看市场份额都第二了,钱都赚进来了,哪怕只剩日产拉达在前面,差距也没想象大。
咱要把短板变长项,要“既要性价比,也要品质感”。
俄罗斯人很实在,好用的,便宜的都欢迎;真有毛病,也不嘴软。
中国车企想持续赚俄买家的钱,厂房里是时候多往材料、工艺环节砸点技术堆点钱。
当然说到底,谁都知道中国汽车曾是“小学生”,如今成了“优等生”,背后付出肉眼见智。
从造出第一辆车到燃油车、电动车齐头并进,赶超欧美品牌只是早晚问题。
大家都不是坐等批评的主儿。
新能源汽车这块蛋糕,已经端起来吃,不出几年质量、耐久性也能扳回一城。
不过,也不能掉以轻心。
如果总想着拼价格低端打天下,技术短板迟早会浮出水面挨一顿敲打。
中国品牌想在全球汽车市场爬更高一层楼,严苛测试、耐久性能、极端气候适配都必不可少。
要想在俄罗斯人“战斗力”的氛围里站稳脚跟,厂商得认清形势。
懂得自省、勇于改良,才是把中国车推向世界舞台的一把“杀手锏”。
到这里问题抛给你,这口“俄罗斯寒风”背后,你觉得下一个中国车会更抗造,还是继续靠低价战术冲市场?
留言聊聊,说不定下一个见证中国车逆风翻盘的,就是你身边开的那一辆。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