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怪象:“合资车”越卖越便宜,国产车越卖越贵?

“合资车”越卖越便宜了,国产车越来越贵?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曾经高高在上的合资品牌,现在4S店里动不动就打七折,朗逸、轩逸、途观L这些“神车”价格一降再降,甚至有车型裸车价比五年前还低;而另一边,比亚迪仰望U8卖到百万级,蔚来ET9起步就七十万,小鹏G9、理想L9也轻松冲上三十万大关——国产车,怎么越来越贵,还卖得越来越好?

这事儿听着反常,但如果你走进今年五一刚落幕的上海车展,就会发现答案藏在人流量里:合资品牌展台冷清,LED广告屏甚至还在招租;而比亚迪、理想、蔚来、小鹏的展台,里三层外三层,讲解员嗓子都快喊哑了。不是消费者不花钱,是花钱的方向变了。

一、“便宜”的合资车,为何没人买账?

我最近陪朋友看车,跑了三家合资品牌4S店。大众销售说:“现在朗逸优惠3万,落地不到12万,性价比超高。”丰田店员强调:“凯美瑞混动油耗才4.1L,省油王。”本田那边更狠:“思域直接打八折,现车现提。”

听着挺诱人,但朋友试驾完直摇头:“开起来是稳,但总觉得像十年前的车——车机卡、语音不灵、辅助驾驶基本等于摆设。”这话说到了点子上。

合资车的“便宜”,本质是技术迭代慢下的被动降价。 拿大众来说,MQB平台用了十几年,动力系统更新缓慢。即便推出了ID.系列电动车,但三电技术、智能座舱、城市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这些核心体验,跟国产新势力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更关键的是决策机制。合资车企的产品改进,往往要上报外方总部,层层审批,等方案批下来,市场早变了。 我试驾过一款德系SUV,车主吐槽:“车道保持总误判,反馈给4S店半年,厂家才推送一次小更新。”而理想、小鹏这类新势力,OTA(空中升级)一周一更,问题当天修复。

说白了,合资车的“便宜”,是用时间换空间——你省了钱,但可能得多花时间适应落后的交互和功能。

二、“贵起来”的国产车,贵在哪?

发现一怪象:“合资车”越卖越便宜,国产车越卖越贵?-有驾

那国产车越来越贵,是割韭菜吗?我试驾过几款高价国产新能源,结论是:贵,但贵得有道理。

拿蔚来ET9来说,这车一上手,第一感觉是“稳如高铁”。它用上了全域900V高压架构,充电12分钟补能400公里,比特斯拉V4超充还快。底盘叫“天行智能底盘”,能预判路面起伏,过减速带像船划过水面,几乎没有颠簸。我特意在坑洼路段来回开了几趟,后排同事居然在打盹。

再看仰望U8,百万级硬派越野,但开起来不像“坦克”,倒像“沙发”。易四方技术让四个轮子独立驱动,原地掉头、横着走都不在话下。我试过在湿滑坡道上启动,它稳稳爬上去,没有一丝打滑。这不是堆配置,是把三电系统玩成了“肌肉和神经”。

还有理想L9,号称“家庭头等舱”。冰箱、彩电、大沙发全配齐,但真正打动我的是细节:二排座椅能加热、通风、按摩,还能一键放平成床;语音助手“理想同学”能连续对话,我说“我有点冷”,它自动调高空调温度,还关了天窗。

这些体验,不是靠降价能换来的,而是靠技术投入和用户洞察堆出来的。

三、真实车主怎么说?

我认识一位老司机,开了20年帕萨特,去年换了比亚迪汉EV。问他为啥换,他说:“以前觉得合资车皮实,但现在国产车更聪明。”

他举了个例子:下雨天开车,汉EV的雨感雨刷能自动调节频率,后视镜自动加热,空调防雾也同步启动。“以前开帕萨特,下雨得手动开一堆按钮,现在一个系统全搞定。”

另一位蔚来ES6车主,经常跑长途。他说:“换电最爽,3分钟满电出发,比加油还快。全国两千多座换电站,高速基本全覆盖。”——这背后是蔚来烧钱建的基础设施,短期看是成本,长期看是护城河。

反观合资品牌,还在主推“终身免费保养”这类传统福利,听起来实惠,但比起“城市智驾”“自动换电”“AI座舱”,吸引力差了一代。

四、横向对比:谁更值得买?

发现一怪象:“合资车”越卖越便宜,国产车越卖越贵?-有驾

我们拿三款车对比:大众迈腾(合资代表)、比亚迪汉(国产中高端)、小鹏G6(新势力科技派)。

维度 大众迈腾 比亚迪汉 小鹏G6

指导价 18.69万起 18.98万起 20.99万起

动力 2.0T燃油 电机+DM-i混动 纯电后驱/四驱

智能驾驶 L2级辅助驾驶 DiPilot 3.0 XNGP全场景智驾

车机体验 MIB系统,操作偏传统 DiLink,应用丰富 全栈自研,语音交互强

补能效率 加油5分钟 快充30分钟 S4超充15分钟补能300km

如果你追求稳定耐用、不折腾,迈腾依然靠谱。 但如果你想要智能化体验、低使用成本,汉和G6明显更胜一筹。

尤其是小鹏G6的城市NGP,我在深圳试过,自动变道、避让行人、识别加塞,几乎不用接管。而迈腾的L2,只能在高速上勉强用用。

五、合资车企在做什么?

发现一怪象:“合资车”越卖越便宜,国产车越卖越贵?-有驾

面对冲击,合资车企也在自救。

第一招:降价止损。 通用、福特大幅裁员,收缩经销商网络,靠降价维持现金流。但这招治标不治本,价格战打久了,品牌价值就没了。

第二招:反向合资。 比如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和领跑汽车合作,让中国车企出技术,外方出品牌和渠道。这招挺聪明,相当于“借船出海”,但主导权在谁手里,还得看后续。

第三招:引入中国技术。 奔驰、宝马开始用华为的ADS 3.0智驾方案,别克新款电动车也用上了宁德时代的电池。老牌豪华车低头,说明中国供应链已经站上牌桌。

六、未来会怎样?

我认为,合资车不会消失,但会转型为“功能性工具”——比如出租车、租赁车、三四线城市的代步车。而国产高端车,正在定义新的豪华标准:不是真皮越多越豪华,而是智能、舒适、安全、补能效率的综合体验。

未来五年,谁能掌握三电技术、智能驾驶、用户生态,谁就掌握市场。 比亚迪的第五代DM系统、华为的ADS 3.0、蔚来的换电网络,都是实打实的“技术墙”,它们不是封锁了谁,而是打破了过去“合资=先进”的迷信。

互动时间

各位车友,你们怎么看?

你愿意花30万买国产车吗?为什么?

如果合资车全面电动化,你会考虑吗?

发现一怪象:“合资车”越卖越便宜,国产车越卖越贵?-有驾

你觉得“国产越卖越贵”是自信还是膨胀?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会一一回复,也准备抽三位朋友,送你我去车展拍的“新车细节图集”——那些藏在门把手、空调出风口里的设计巧思,绝对让你大开眼界。

顺便说个花絮:我在蔚来展台拍ET9底盘时,保安以为我是竞争对手工程师,差点把我请出去……哈哈,做车评人,有时候也挺“危险”的。

总结一下:

合资车降价,是技术滞后下的被动选择。

国产车涨价,是技术突破和用户体验提升的结果。

消费者不是为“国产”或“合资”买单,而是为“价值”买单。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品牌战,而是技术战、生态战、用户体验战。

所以,别再问“为什么合资车便宜没人买”,而要问:“它能给我什么,是国产车给不了的?”

发现一怪象:“合资车”越卖越便宜,国产车越卖越贵?-有驾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