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亿到惨败越南,中国摩托输给的不是日本,而是自己

说起咱们中国制造走出国门这件事,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个特别值得深思的例子,那就是中国的摩托车在越南市场的经历。

这事儿说起来,真有点像坐过山车,从云端跌到谷底,速度快得让人咋舌。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就在二十多年前,越南的大街小巷几乎就是中国摩托车的天下,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时候,竟然达到了惊人的百分之八十。

从19.2亿到惨败越南,中国摩托输给的不是日本,而是自己-有驾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就是你随便在越南街头站一会儿,看到的十辆摩托车里,有八辆都是咱们中国生产的。

那时候,咱们的摩托车出口到越南,一年就能创造超过十九亿美元的产值,把日本的本田、雅马哈这些国际大牌都挤得没脾气。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么辉煌的成绩,在短短几年后就烟消云散了。

到今天,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市场份额连百分之一都不到,几乎可以说是全军覆没。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日本企业找到了什么克敌制胜的法宝吗?

从19.2亿到惨败越南,中国摩托输给的不是日本,而是自己-有驾

其实并不是,这场大溃败的根本原因,说出来可能让人有点难受,那就是问题出在了我们自己身上。

这事还得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说起。

那时候的越南,经济条件还比较落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跟不上,路况复杂,加上老百姓普遍收入不高,汽车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侈品,根本无法普及。

所以,摩托车就成了越南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既方便又经济。

日本企业是最早发现这个商机的,像本田、雅马哈这些品牌很早就进入了越南市场。

日本摩托车的质量确实没得说,皮实耐用,口碑很好。

但它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价格太贵了。

当时一台普通的一百毫升排量的日本摩托车,在越南要卖到两千一百多美元。

从19.2亿到惨败越南,中国摩托输给的不是日本,而是自己-有驾

这个价格在当时是什么水平呢?

折合成人民币差不多要三万块钱,这笔钱别说在越南了,就算是在当时的中国,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也是一笔天文数字。

因此,虽然人人都知道日本车好,但绝大多数越南老百姓也只能是望车兴叹,买不起。

就在越南消费者为高昂的车价发愁的时候,中国的摩托车企业看到了机会,大举进入了越南市场。

咱们的策略非常明确,就是主打一个性价比。

日本车卖两千多美元,我们同类型的车,外观设计得也不差,最低只需要七百美元就能买到手。

这一下就把价格打到了地板上,一台日本车的钱,差不多能买三台中国车。

对于经济不宽裕的越南民众来说,这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好消息。

从19.2亿到惨败越南,中国摩托输给的不是日本,而是自己-有驾

车子看起来挺漂亮,质量也还能接受,最关键的是价格便宜了这么多,这笔账谁都会算。

于是,中国摩托车凭借着巨大的价格优势,迅速获得了越南消费者的青睐,市场份额就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涨。

到了2002年,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达到了巅峰,把曾经的市场霸主日本品牌打得节节败退,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然而,巨大的成功也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越南市场这块肥肉,让国内太多的企业都眼红了。

一时间,大大小小的摩托车厂家,不管有没有实力,都一窝蜂地涌进了越南。

最多的时候,小小的越南市场里竟然同时存在着将近八十个来自中国的摩托车品牌。

这么多同行挤在一个市场里,不想可知,竞争会有多激烈。

从19.2亿到惨败越南,中国摩托输给的不是日本,而是自己-有驾

可悲的是,这种竞争并没有导向技术进步和质量提升,而是演变成了一场简单粗暴、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价格战。

这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开始互相压价,你降一百,我就敢降一百五。

在价格战最疯狂的时期,越南市场上摩托车的价格几乎每个月都在下降。

短时间内,消费者确实是得到了实惠,但这种以牺牲利润为代价的竞争,很快就显现出了严重的弊端。

价格降得这么低,企业连基本的利润都保证不了,那怎么办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成本上做文章,说白了就是偷工减料。

怎么降成本?

那就从零部件开始。

从19.2亿到惨败越南,中国摩托输给的不是日本,而是自己-有驾

原本应该用高强度钢材的车架,换成了劣质的普通钢材;原本应该用名牌的发动机配件,换成了廉价的仿冒品;甚至连轮胎、刹车这些关乎安全的关键部件,都开始能省则省。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摩托车的整体质量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

越南老百姓很快就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正常情况下,一辆摩托车只要正常保养,骑个七八年甚至十年都不是问题。

但那段时间卖出去的中国摩托车,很多骑了不到三年就开始出各种各样的毛病,不是发动机漏油,就是电路出问题,隔三差五就要往修理店跑,维修费用加起来都快赶上一辆新车了。

有的车甚至骑了不到五年就彻底报废,成了一堆废铁。

质量问题频发,迅速摧毁了消费者对中国摩托车的信任。

更致命的是在2004年,发生了一起广为人知的安全事故,一位越南车主在骑行过程中,他所驾驶的中国产摩托车车架突然断裂,导致其身受重伤。

从19.2亿到惨败越南,中国摩托输给的不是日本,而是自己-有驾

这件事经过越南媒体的大肆报道,彻底引爆了公众对中国摩托车质量的担忧和愤怒,也让“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受到了严重的抹黑。

人心一旦失去,就很难再挽回了。

经过这一系列事件,越南消费者彻底对中国摩托车失去了信心。

他们宁愿多花一些钱,甚至去贷款,也要重新选择质量更有保障的日本品牌。

他们想明白了,摩托车是每天都要用的交通工具,关系到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这上面的钱,真不能省。

而就在我们自己人打得不可开交、自毁长城的时候,日本企业在做什么呢?

他们虽然暂时失去了市场,但并没有放弃,反而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下功夫。

他们非但没有削减售后服务,反而不断扩大维修网络,把维修点的数量从不到一百个增加到了三百多个。

从19.2亿到惨败越南,中国摩托输给的不是日本,而是自己-有驾

当消费者对中国品牌失望透顶,回头寻找替代品时,日本品牌正好用他们过硬的质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顺理成章地接管了市场。

此消彼长之下,到了2016年,本田和雅马哈等日系品牌在越南的市场占有率重新回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而我们,则被彻底边缘化了。

这场发生在越南的商业败局,给我们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它用一个惨痛的案例告诉我们,单纯依靠低价竞争是走不远的,这是一种短视且极具破坏性的行为。

一个行业、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想要在国际上立足,最终还是要靠过硬的质量、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完善的售后服务。

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把产品卖出去,更要思考如何建立品牌信誉,如何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赖。

当然,我们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如今的越南市场也在变化,比如一些大城市开始推广电动摩托车,这就是我们的新机遇。

像雅迪等国内优秀的电动车企业,已经开始在越南建厂,并且针对当地多雨的气候特点,研发了防水性能更好的电池,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重新赢回市场的路或许很长,但只要我们能真正吸取教训,踏踏实实地从质量、技术和服务做起,用心打造品牌,相信总有一天,我们能重新赢得尊重和市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