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都感觉到了,汽车圈里有点怪。
咱们开了几十年的燃油车,满大街跑的也都是,按理说这市场大得很,可偏偏好多汽车厂家,包括一些响当当的大品牌,都开始嚷嚷着要停产、停售燃油车了。
这就让人纳闷了,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这是图什么呢?
其实,这背后不是厂家们一时兴起,而是几笔账算下来,发现再守着燃油车这块地,未来可能就没饭吃了。
这事儿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咱们掰开来聊聊,你就会发现,这几个原因,个个都现实得不行。
首先,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造燃油车的成本,尤其是那种看不见的成本,正在变得越来越高。
咱们国家现在下大力气搞环保,提出了“双碳”目标,这个目标落到汽车行业,就变成了一个叫“碳积分”的规矩。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学校里的奖惩制度。
你生产一辆省油环保的新能源车,就等于为环保做了贡献,国家就奖励你“正积分”,这个积分是能卖钱的。
反过来,你要是生产了一辆油耗高的燃油车,超过了国家定的标准,那就是“拖后腿”了,得给你记上“负积分”。
到了年底,所有车企都要交作业,算总账。
如果你手里的负积分太多,就得想办法把它抵消掉,不然就可能面临罚款甚至停产的风险。
怎么抵消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花钱去买别人的正积分。
谁手里的正积分多?
当然是那些大力发展新能源的车企,比如比亚迪、特斯拉。
这么一来,一个奇特的市场就形成了:一边,像比亚迪这样的企业,车卖得好,手里的积分还用不完,光是卖积分就能赚上一大笔钱,这可是实打实的绿色利润。
另一边,很多传统燃油车企,每年都得捏着鼻子,花上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去买积分来填自己的坑。
这笔钱,说白了就是为生产燃油车额外支付的“环保罚单”,它最终必然会加到燃油车的制造成本里。
一边是赚钱,一边是花钱,这买卖谁划算,一目了然。
除了这个“碳积分”的压力,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就是市场本身正在发生变化。
大家看看身边,换车的时候考虑电动车或者混动车的人是不是越来越多了?
根据官方数据,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就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涨,每年都在蚕食燃油车的地盘。
这意味着,燃油车的市场已经不是一个能继续做大的蛋糕了,它变成了一个存量市场,大家都在抢着吃剩下的部分,而且这部分还在不断变小。
销量下滑,但维持庞大体系的成本却降不下来。
你想想,那些遍布全国的4S店,以前是车企的骄傲,是卖车的渠道,现在销量少了,高昂的店面租金、庞大的员工开销,都成了沉重的负担。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就连奔驰、宝马这种豪华品牌,近些年也在悄悄地关闭一些效益不佳的4S店,就是在收缩战线,降低成本。
当维持一个体系的开销,已经快要超过它能带来的收入时,再固执地守下去,就不是明智之举了。
其次,如果说成本问题是逼着车企转型的外在压力,那么技术上的“代差”,就是决定燃油车命运的内在因素。
很多人觉得,现在油车不方便,主要是因为一些城市限行限牌,绿牌车畅通无阻,蓝牌车得看日子出门。
这确实是个影响,但还不是最致命的。
真正给燃油车判了“死缓”的,是它在智能化浪潮面前的“先天残疾”。
我们可以打个很形象的比方。
传统的燃油车,就像一部功能非常强大的诺基亚手机,它最核心的功能——打电话和发短信(也就是驾驶和乘坐),做得非常稳定可靠。
但是,你想让它流畅地运行今天我们手机上的各种APP,比如高清视频、大型游戏、智能导航,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
因为它的整个硬件和系统,天生就是为“打电话”这个核心功能服务的,它的那块小电池,也只够维持基本的通话待机。
燃油车的情况一模一样。
它的核心是一台精密复杂的发动机,整个车辆的结构都是围绕着这台发动机来设计的。
车上的那个小电瓶,主要作用是点火和给车灯、收音机这些简单的用电设备供电。
而今天我们所说的“智能汽车”,它需要什么?
它需要强大的计算芯片去处理路况信息,需要遍布车身的高清摄像头和雷达去感知环境,需要一块超大的高清屏幕来提供娱乐和信息交互。
这些东西全都是“耗电大户”,单靠燃油车那个小电瓶,根本撑不起来。
更关键的是,智能汽车的灵魂在于软件,在于能够不断升级、不断变聪明的系统。
这需要一个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而这个架构的基础,就是一个强大的中央电源,也就是新能源车上的那块大动力电池。
燃油车天生就没有这个“数字基因”,想在原有的机械结构上强行嫁接一整套智能系统,限制太多,效果也不好,就像给诺基亚硬刷安卓系统,卡顿、发热、死机是免不了的。
而新能源车,从设计之初就是一台“带轮子的电脑”,它就是为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而生的。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了,而是两个不同时代产物之间的竞争。
最后一点,也是最考验一个企业智慧的,就是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
我们普通消费者买车,更多是看当下的需求和习惯。
很多人一开始不接受电动车,觉得充电麻烦、续航焦虑,这很正常,接受新事物总需要一个过程。
但你看现在,年轻人越来越青睐电动车,因为它安静、提速快、科技感强,用车成本也低。
这就是市场的变化,它可能会慢一些,但方向是确定的。
对于汽车厂家来说,他们绝对不能等到所有人都接受了才去转型。
因为开发一款全新的车型,从设计到量产,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如果等到市场风向彻底变了再动手,那黄花菜都凉了。
这方面,比亚迪就是个教科书式的例子。
在燃油车时代,比亚迪并不算最顶尖的品牌,但它很早就认准了新能源是未来,顶着各种质疑和不解,一头扎了进去,坚持搞电池、搞电控。
结果呢?
当新能源的浪潮真正来临的时候,它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跃成为行业的领头羊,甚至在全球市场上都站稳了脚跟。
再比如华为,一个本来跟汽车没太大关系的公司,却凭借它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和车企合作,硬生生把汽车的智能化体验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也让所有人都看到了,未来的汽车,比拼的不再是发动机有多少个缸,而是系统有多聪明。
反观一些曾经的传统巨头,如果在转型上稍有犹豫,就可能错失先机,从引领者变成追赶者。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车企宣布停售燃油车,其实是一种战略性的“断舍离”。
他们放弃的,是正在慢慢沉没的旧大陆,而他们要奔赴的,是一片由电力、数据和智能构成的新世界。
这笔账,他们比谁都算得清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