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里最火的话题,恐怕就是小米汽车了。
小米SU7一上市,据说短短几分钟,订单就冲破了二十万辆,这个数字让整个行业都惊呆了。
很多人都在琢磨,小米到底施了什么魔法,能让大家这么疯狂?
这车真的就领先了别人那么多吗?
其实仔细想想,现在我们买车,可能已经不完全是看那些硬邦邦的参数了,我们越来越在乎一种感觉,一种开着舒心、用着顺心、看着开心的体验。
行话管这个叫“情绪价值”,而小米,恰恰是把这个玩到了极致,点燃了一把火,现在几乎所有车企都想借着这股东风,也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销售奇迹。
咱们先回过头来看看小米是怎么做到的。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雷军和他的团队太懂现在消费者的心思了。
首先是外观,很多人第一眼看到小米SU7,都会觉得这车长得真漂亮,有点像那些动辄上百万的跑车,再加上那些特别亮眼的颜色,比如那个蓝色和绿色,一下子就抓住了年轻人的眼球。
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压根还没去试驾,光是在网上看了几张图,就下决心要订一辆,理由很简单:“好看,开出去有面子。”这种由颜值带来的满足感,就是最直接的情绪价值。
光有好看的皮囊还不够,小米还打了一张非常聪明的牌,那就是全面对标特斯拉。
他们把特斯拉Model 3当成一个靶子,从性能、续航、车内智能设备到舒适度,一项一项地拿出来比,然后告诉你,我在各方面数据上都比你强,关键是,我的价格还比你便宜。
这种感觉就像你去市场买东西,发现一个商品不仅品牌响亮、质量过硬,还比旁边摊位的同类产品便宜一大截,那种“占了便宜”的窃喜和满足感,会立刻促使你掏钱。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就是雷军那场发布会。
他没有像传统车企老板那样,板着脸念稿子、讲参数,而是像一个亲切的朋友在跟你聊天,分享他造车的梦想和艰辛。
那种真诚和热情,非常有感染力。
所以,当高颜值、超高性价比和创始人情怀这三样东西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情感冲击力,让很多消费者觉得,不买这台车简直就是一种损失。
小米的成功,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扔下了一颗炸弹,把所有车企都给震醒了,大家突然发现,原来车还可以这么卖,原来抓住用户的情绪,比单纯堆砌配置更重要。
于是,我们看到,整个汽车行业都开始迅速转向,纷纷把“情绪价值”当成了新的核心竞争力。
要说学得最快的,可能就是小鹏汽车的何小鹏了。
他以前是个典型的“技术男”,总爱聊技术、讲参数。
但现在,他把“艺术”和“情绪”提到了和科技同等重要的高度,甚至认为,一辆车好不好看,可能比它的技术领先多少更重要。
你看他们新出的小鹏P7,外观设计得非常科幻,很有未来感。
车里有个更好玩的设计,那块中控大屏幕,当你喊一声“你好,小P”的时候,它居然可以像人一样转过头来“看着”你,这种互动感就非常有趣,让你觉得它不再是一台冰冷的机器,而是一个能跟你交流的伙伴。
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在你开车遇到有人强行加塞时,可以通过车头的投影,向前车丢一个虚拟的“表情包”,比如一个香蕉皮或者一个鄙视的眼神,让你在不开斗气车的情况下,也能幽默地发泄一下不满。
这些功能虽然对车的行驶性能没什么提升,但它能让你在堵车时会心一笑,缓解你的焦虑,这就是情绪价值的体现。
当然,不止是小鹏,其他品牌也都在行动。
比如理想汽车,他们干脆就把发布会现场布置得像一个温馨的家,工作人员在门口热情地喊着“欢迎回家”,让你一进去就感觉很亲切。
车里面呢,除了大家熟知的“冰箱、彩电、大沙发”,他们甚至还加了一张可以折叠的小桌子,方便一家人在车里吃饭或者玩牌。
理想汽车卖的已经不只是一辆车了,而是一种“家”的温馨和舒适感。
就连一向以硬派越野著称的长城坦克,也在新款车里加入了这些舒适配置,让你在野外也能享受到家一样的便利。
曾经被大家吐槽内饰像“毛坯房”的特斯拉,现在也开始计划推出空间更大、内饰更精致的六座版车型,来满足消费者对舒适性的追求。
这一切变化的背后,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趋势:现在的人们买车,早已不是单纯为了解决从A点到B点的出行需求了。
汽车正在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个移动的空间,一个个性的表达。
大家希望这辆车不仅好开,还要好玩、好看、好用,能给我带来快乐和便利,能体现我的品味和生活态度。
说到底,就是愿意为这种好的“感觉”买单。
不过,想要把这种“感觉”做好,可不是加几个花里胡哨的功能那么简单。
要让一辆车真正变得“懂你”,甚至能预判你的需求,背后需要极其复杂的技术来支撑。
这就引出了一个听起来有点专业,但其实很好理解的概念,叫做“跨域融合”。
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未来的场景:早上你准备出门上班,你的车会自动从车库开到楼下等你,车门自动打开,车里的语音助手还会温柔地提醒你今天的天气和日程安排。
在去公司的路上,它能自动驾驶,还能帮你处理一些简单的信息。
要实现这样一套流畅的体验,就需要汽车的各个部分,比如负责屏幕和娱乐的“座舱系统”、负责自动驾驶的“智驾系统”、负责控制车轮和悬挂的“底盘系统”等等,能够像一个团队一样,无缝地协同工作。
以前,这些系统都是各管各的,就像公司里不同部门的员工,互相之间沟通不畅。
而“跨域融合”,就是要打破这些部门墙,把它们整合成一个高效的中央大脑和神经网络。
这正是现在所有顶尖车企和科技公司在全力攻克的难题。
比如小鹏汽车,他们自己研发了一套非常先进的电子电气架构,这套技术非常厉害,甚至吸引了德国大众汽车前来合作,准备把它用在未来大众在中国生产的所有车型上,这可以说是我们中国汽车技术的一次重要输出。
理想汽车则选择和顶尖的芯片公司英伟达合作,并且自己开发了一套整车操作系统,这套系统能让车上的各种硬件资源,比如摄像头,实现共享,一个摄像头可以同时干好几样活,既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成本。
零跑汽车的思路更进一步,他们想用一颗超级芯片来管理车上几乎所有的核心功能,实现高度的集成化。
所以,从小米汽车引爆的这场关于“情绪价值”的讨论,到各大车企纷纷跟进,再到背后这场关于“跨域融合”的硬核技术竞赛,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的智能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我们消费者在表面上看到的那些酷炫的功能、贴心的设计,其实都源于底层技术的一次次突破。
这场竞争,正在推动我们的汽车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人性化,也正在把中国汽车工业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