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分裂!特斯拉一份财报算俩,造车输血AI定未来?

最近跟朋友聊起一个话题,就是怎么给现在的东西估值。不是说股票,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买的任何东西。比如一杯咖啡,成本可能五块,卖你三十,多出来的二十五是房租、是品牌、是服务,也是你愿意为那个“第三空间”付的情绪价值。这账不难算。但如果有人跟你说,这杯咖啡未来能上天,能帮你探索宇宙,所以要卖你三百,这账该怎么算?

大部分人会觉得这人疯了。但在资本市场,这种“疯话”每天都在上演,而且信徒众多。特斯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每次财报季,大家拿着放大镜去看特斯拉的交付量、毛利率,试图从这些数字里解读出未来。就像一群古代的祭司,对着龟壳上的裂纹占卜国运。这次的财报,如果单看卖车这个主业,其实挺拧巴的。收入还行,但指引疲软,尤其是什么廉价车型不搞了,未来增长的那个坡,一下子陡峭了不少。明眼人都看得出,那个曾经浓眉大眼、负责赚钱养家的卖车业务,现在有点“班味”了,增长的疲态已经写在脸上。

但有意思的是,市场的焦点似乎并不在这。大家更关心的是那些“星辰大海”的业务:FSD的进展,Robotaxi的版图,还有那个叫擎天柱的机器人,又又又推迟了。这就有意思了,一家公司的估值,核心驱动力不再是它当下最赚钱的业务,而是那些八字还没一撇的、充满科幻色彩的“远方”。

我们不妨来捋一捋这笔账。现在的特斯拉,越来越像一个被强行捆绑在一起的复合体。我们可以把它拆成两家公司来看:一家叫“特斯拉汽车”(CarCo),另一家叫“特斯拉未来”(FutureCo)。

“特斯拉汽车”是一家制造业公司。它的业务很简单,就是生产和销售电动车。这家公司曾经是市场的颠覆者,享受过技术领先和品牌溢价的红利。但现在,用后视镜看,它的护城河正在被快速填平。国内的新势力在智能化、舒适性上穷追猛打,传统车企巨头转身也异常坚决。价格战打得刺刀见红,毛利率从云端回到人间。这家公司的故事,正在从“颠覆”走向“内卷”。它的估值,按道理应该越来越向福特、通用这些“老登板块”的同行们靠拢。它依然是一家优秀的公司,但想支撑起近万亿美元的市值,道义有亏。

估值分裂!特斯拉一份财报算俩,造车输血AI定未来?-有驾
估值分裂!特斯拉一份财报算俩,造车输血AI定未来?-有驾
估值分裂!特斯拉一份财报算俩,造车输血AI定未来?-有驾

另一家公司,叫“特斯拉未来”。这是一家风险投资公司,或者说,是一个AI实验室。它的产品线包括自动驾驶软件、机器人出租车网络、人形机器人等等。这家公司的特点是,它几乎不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收入,但花钱如流水。研发费用、资本开支,都是天文数字。它的所有价值,都建立在一个“预期”上。预期FSD能实现完全自动驾驶,预期Robotaxi能取代人类司机,预期擎天柱能走进千家万户。每一个预期,都是万亿级别的市场。它的估值,对标的不是车企,而是OpenAI这种站在时代浪尖的弄潮儿。

估值分裂!特斯拉一份财报算俩,造车输血AI定未来?-有驾
估值分裂!特斯拉一份财报算俩,造车输血AI定未来?-有驾
估值分裂!特斯拉一份财报算俩,造车输血AI定未来?-有驾

现在的情况是,市场给特斯拉的定价,基本上是把“特斯拉未来”这家VC公司的PPT,当成了已经实现的资产负债表来估值。而“特斯拉汽车”这家制造业公司,则沦为了给“特斯拉未来”输血的现金牛,或者说,是“打工人”。

这种结构,在商业史上并不罕见。很多公司在主营业务遇到瓶颈时,都会开启第二增长曲线。但特斯拉的特殊性在于,它的第一曲线(卖车)还没到衰退期,甚至还在增长,但估值的天花板已经肉眼可见。而它的第二曲线(AI),想象空间巨大,但落地时间极不确定。马斯克做的,就是用“特斯拉未来”的宏大叙事,强行拔高整个公司的估值,让市场用VC的逻辑,去给一家制造业公司定价。

我们把时间轴拉长看。上世纪90年代的思科,在互联网泡沫时期,被认为是“互联网的卖水者”,市值一度冠绝全球。当时人们相信,只要互联网的管道在延伸,思科的路由器和交换机就会永远卖下去。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互联网确实改变了世界,但思科的股价却坐了二十年的过山车,再也没回到那个巅峰。为什么?因为“卖水”的生意,终究会变成一门竞争激烈的普通生意。当年的微软也一样,PC时代见顶后,经历了长达十年的“迷失”,直到抓住云计算这根救命稻草,才重回巅峰。

估值分裂!特斯拉一份财报算俩,造车输血AI定未来?-有驾
估值分裂!特斯拉一份财报算俩,造车输血AI定未来?-有驾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特斯拉现在就站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它正在拼命地告诉世界:我不是一个卖路由器的,我就是互联网本身;我不是一个卖Windows的,我是云计算本身。

估值分裂!特斯拉一份财报算俩,造车输血AI定未来?-有驾

这笔账算到微观个体,也就是我们这些普通投资者头上,就更有意思了。我们需要算三笔账:金钱账、情绪账和机会成本账。

金钱账最简单。你买入特斯拉,本质上是在用“特斯拉汽车”产生的、相对确定的利润,去赌“特斯拉未来”那个极不确定的科幻故事。这笔投资的“值博率”如何?如果未来几年,FSD迟迟无法突破L4,Robotaxi商业化一再推迟,擎天柱还是个舞台上的“演员”,那么“特斯拉汽车”的制造业属性就会越来越凸显,估值回归是大概率事件。你可能会为此付出不小的代价,在山顶站岗。

估值分裂!特斯拉一份财报算俩,造车输血AI定未来?-有驾

情绪账最折磨人。持有特斯拉,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它的股价波动,与其说是基本面的反映,不如说是市场情绪的晴雨表。马斯克的每一条推文,FSD的每一次更新,竞争对手的每一次发布会,都能让它上蹿下跳。你每天都在希望和失望之间坐电梯。这种情绪上的消耗,是一种隐性成本。很多人只算自己赚了多少钱,却没算为了这些钱,自己熬了多少夜,掉了多少头发。这种情绪价值的透支,其实也该记上一笔。

估值分裂!特斯拉一份财报算俩,造车输血AI定未来?-有驾
估值分裂!特斯拉一份财报算俩,造车输血AI定未来?-有驾

最后是机会成本账。你把钱投给了特斯拉,就意味着你放弃了其他可能性。这几年,如果把同样的钱投给那些闷声发大财的“老登板块”,比如某些高股息的能源股、公用事业股,虽然故事不性感,但年化复合收益率可能一点不差,而且晚上睡得安稳。选择特斯拉,就是选择了一条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的路,放弃了那条更安逸、更平坦的路。这个也没啥对错,关键在于你得清楚地知道,你到底在为什么东西下注。

估值分裂!特斯拉一份财报算俩,造车输血AI定未来?-有驾
估值分裂!特斯拉一份财报算俩,造车输血AI定未来?-有驾

说白了,现在的特斯拉,已经从一个“投资品”,变成了一个“信仰品”。投资是基于计算和逻辑,而信仰是基于信任和希望。当一份财报出来,你看到的不再是数字,而是支撑或动摇你信仰的“神谕”时,你就已经脱离了投资的范畴。

我个人对这种“为信仰买单”的模式,一向保持敬畏和距离。我更喜欢那些业务简单、现金流稳定、估值合理的“老实人”公司。可能赚不了最快的钱,但至少能把坑填上,能让我睡个好觉。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选择,毕竟每个人的风险偏好和资金属性都不一样。要是觉得这种聊法无聊,那算咯,毕竟想靠一个“发射”就改变人生轨迹的人,从来都不缺。

最终,对特斯拉的讨论,已经超越了财经分析的范畴,变成了一个关于“相信”的故事。你相信马斯克能再次创造奇迹吗?你相信那些PPT上的技术能顺利变为现实吗?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所有的坏消息都是“上车的机会”,所有的延迟都是“必要的阵痛”。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再漂亮的增长,再宏大的叙事,也只是海市蜃楼。

估值分裂!特斯拉一份财报算俩,造车输血AI定未来?-有驾

而我的原则是,在投资的世界里,最好只相信两样东西:一个是数学,另一个是常识。共勉共戒吧。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