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电可油”里程无忧 更多车企涌入增程赛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8月19日,广汽集团发布“星源增程”技术,并且在昊铂HL增程版上首次搭载,CLTC纯电续航350公里,综合续航最高可达1369公里。

此前的8月7日,上汽通用汽车别克品牌发布“真龙”增程系统,并首次搭载于即将上市的至境L7上,CLTC纯电续航302公里,综合续航超1400公里。

更早的8月1日,智己汽车首发上汽自研的增程技术——“恒星”超级增程,进军增程市场。这一增程技术首搭于新一代智己LS6,CLTC纯电续航超450公里,综合续航超1500公里。

6月,广汽丰田宣布将推出增程版本的汉兰达和赛那。此外,小鹏也预计在年内推出首款增程车型X9。还有消息称,小米的下一辆汽车也将首次搭载增程技术。

不管是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布局或加码增程技术。随着玩家的进一步增多,增程这一赛道变得更加拥挤,竞争也愈发激烈。

增程技术何以走俏新能源汽车领域?从用户角度看,“可电可油”的增程车让续航和补能变得不再焦虑。当前,一些消费者对纯电动车的续航和补能仍有顾虑,而增程车既可用电驱动,又能在电量不足时通过燃油发电,大幅降低里程焦虑,既能提供纯电驾驶体验,又能避免纯电动车的补能限制。相比纯电动车,增程车无需依赖密集的充电网络,既适合在城市里通勤,也适合长途出行,尤其适合充电条件有限的用户。

从企业角度看,增程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研发周期短。相比纯电平台的全新开发,增程技术可基于现有燃油车架构优化,降低研发成本。

与此同时,增程系统结构比插电式混合动力更简单,无需复杂的变速箱匹配,更容易实现规模化生产。

从市场角度看,理想、问界等品牌已证明增程车在高端市场的接受度较高,消费者愿意为“无续航焦虑的纯电体验”支付溢价。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增程车型销量分别实现218%、130%、154%、70.9%的增长,远高于同期纯电动车和燃油车的增速。

当然,增程技术也并非没有缺点。比如,虽然增程车拥有接近纯电车的平顺性,但在亏电状态下存在油耗偏高、动力不足、噪声振动明显等痛点。为此,新一代增程车均采用更大的电池,减少发动机介入频率;优化增程器效率,降低亏电油耗;优化油电切换策略,提升静谧性。

虽然“大电池+小油箱”成为新一代增程技术的主流,但业内人士指出,增程车的电池并非越大越好,更大的电池是一柄双刃剑,在续航上更加给力的同时,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售价抬高,也会带来更重的车身,影响操控性。

增程技术的改进是否如车企宣传的那样优秀,还有待检验。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增程、纯电、插电混动等技术将长期并存。增程技术并不完美,但在当前充电基建和电池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它提供了一种平衡续航、成本和驾驶体验的解决方案。未来,随着超充普及和固态电池量产,纯电车可能逐步取代增程车,但短期内增程仍会是重要的过渡选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