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2025年10月29日),比亚迪以“ONE BYD”的主题亮相了东京车展。这场亮相不仅仅看热闹那么简单,甚至比拼车型的意义都稍显次要,更像是一次阶段成果的“展示”:用了整整二十年,这家中国车企在全球传统汽车强国日本,开始交出不同于以往的本土化答卷。
场景切入:东京车展上的“中国身影”
那天,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比亚迪展台的内容,从现场的产品布局到展台的设计,都能感受到它深思熟虑的“接地气”。比如K-EV RACCO(中文名:海獭),这款纯电车型针对日本市场的K-Car标准量身定制,车身长度控制在3395mm,小巧又灵动。在日本这种以“小而精”闻名的市场,这种对车身尺寸精打细算的设计,其实藏着不少“生活观察”。比如它的双侧滑门,特别适合日本居民狭窄住宅区停车;后排空间尽最大可能优化,让家庭用户坐起来得劲儿;再加上20kWh的刀片电池、180km续航的“轻松应对通勤”,都试图减轻消费者对充电频率增加的顾虑。
“你说这车不是性能碾压,但它是懂日本的。”有一位从事汽车行业的朋友跟我说道,他觉得最大特点并不是哪项硬核技术,而是整车思路。这一点从别的本地化细节也能看出来,例如它考虑到日本冬季的低温环境配置了热泵空调,搭载快充功能解决紧急补能问题,甚至连前脸设计都带着点“仿生”趣味——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亲切感太难得了。
从K-Car到插混,慢走也有“门道”
另一款不能忽视的车型则是海狮06DM-i,这是一款插混车型,也是比亚迪在日本市场的第一次“混动尝试”。如果你长期关注日本市场的数据,应该知道混动车型占比常年维持在40%左右,日本的用户特别在乎“低油耗+长续航”。海狮06DM-i搭载的第四代DM-i系统,以综合油耗4.2L/100km、续航1200km的数据优势,直接挑战丰田、本田等老牌企业的地位。光看那些数字也许不够真实,我还记得有日本消费者评价:相比油耗的“节约感”,这种插混选择许多时候像是在对“实用主义”买单。
除了乘用车,商业车展台亮点也多。比亚迪展出了即将国产上市的T35纯电卡车。这款日规细节调整后的轻型商用车,搭载180km续航刀片电池,目的很明确:满足日本市场日均行驶半径的小型物流需求。还有J6 Living Car概念车,带着点未来视野的模样,但内核还是不脱离本地市场需求。
从电动巴士到家用车,这一路走了多久?
说起比亚迪在日本的历史,得从2005年初探市场的那一批电动巴士说起,当时的主角是公交车,规模也很小。到2015年,商用车市场渐渐有了声量,借巴士的口碑积累,比亚迪逐步布局元PLUS、海豚等乘用车型。就电动巴士这一块,比亚迪现在的市占率已经超过了60%。而到这次车展带来的“插混+K-Car”,其实就是进一步补全市场短板,用新的产品矩阵给消费者多一种选择。
走得慢,不代表走得随意
如果有人觉得比亚迪在日本市场的进展不够快,我觉得可以从两面来理解。传统汽车强国的土壤确实有点“挑人”。日本本地充电桩的普及还远远落后于中国,比亚迪不靠纯电硬拼市场,转用插混来走缓冲路线,显然更符合现实逻辑。另比亚迪在销售渠道上的努力,也能看出它扎实的步子:在日本已建立了66家销售据点,基本覆盖了主要城市。虽然短期还弥补不了本地经销商网络的差距,但从“单纯卖车”到开始“建服务”,这是往拢人气的大方向。
挑战一直都在,比亚迪作为一个外来品牌,必须面对传统品牌的本土优势,也要应对基础设施上的缺乏带来的影响。日本消费者不只是看你产品好不好,还得看你能否融入他们习惯。而比亚迪这次的策略很显然是务实的:商用车继续保持优势,乘用车插混补全转型,与直接产品输出相比,“一点一点融入”或许才是更有机会的办法。
二十周年亮相,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对比亚迪而言,这次东京车展的亮相,像是一个长跑选手终于跑到了一段满意的公里数,有份阶段,不疾不徐地展示给观众。不管是K-EV海獭还是海狮06DM-i,甚至商用车的T35,背后无一不在说明:一个中国品牌如何在一个“不易扎根”的市场里,用时间和本土策略逐步进入消费者视线。
至于最终的成效会如何?这故事还没讲到。但看今年海外市场的表现,比亚迪明显已经站在了新高度,它在日本市场的沉稳表现,或许也值得更多中国企业去研究——你们觉得呢,会看好比亚迪在日本的未来发展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