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与比亚迪这段投资佳话,终于在2024年迎来了终章。他卖了,市场并不惊讶,反而有人觉得是松了口气。这一切,实在太“巴菲特”了:精准入场,潇洒离场,干净利落得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谢幕秀。可问题也来了:这传奇般的17年,就这样结束?难道不该给吃瓜群众留个悬念吗?
早在2008年,全球经济还在金融风暴的余震中瑟瑟发抖。那一年华尔街几乎要断粮了,雷曼兄弟轰然倒下,世界一片愁云惨雾。而巴菲特却偏偏逆风而行,以8港元一股的价格认购了一家当时在国内外名不见经传的中国车企。这家公司就是比亚迪。当年的新能源,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比亚迪更像个“草根公司”,搞的还是锂电池起家。但巴菲特出手了,业界震惊,也不少人嘲讽:这老头是不是赌疯了?
事实证明,这赌注不是一拍脑袋的鲁莽行为,而是一份“耐心”和“独到眼光”的混合体。一晃多年,今天的比亚迪成了新能源领域的巨头,股价一路暴涨近3890%,巴菲特的数十亿变成了六百多亿。这是天才的直觉,还是“狗屎运”?巴老爷子对此一贯保持神秘微笑。或许他自己都乐呵:还好赌对了!可归根结底,这种眼光,不是普通人能复制的。
汽车行业的故事有点玄,它的吸引力巨大,但风险也扑面而来。跟国内火爆的房地产比,汽车领域的市占率和存在感愈发生猛。看看2023年的数据,汽车产值快要占到GDP的10%,逼得地产行业都得“靠边站”。雷军、李想这种大佬,转型造车后一个比一个像流量明星,各种“造车故事”俨然成了追逐的香饽饽。相比之下,谁还记得卖家电、做手机的创始人是谁?汽车行业就像是灯光聚焦下的舞台,耀眼而喧哗。
当然,玩的花活也少不了科技创新的铺垫。比亚迪的磷酸铁锂技术,今年的智能驾驶、芯片内卷,这些“硬核秀肌肉”的动作,都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然而,这种技术革新得快,新王登基也常常是昙花一现。今天是“大佬”,明天可能就淡出了观众视线。即便是技术控们,也忍不住要感慨:行业还真是瞬息万变,套路要跟着灵活。
从另一个角度看,汽车可不仅仅是交通工具,它还拥有“工业情怀”的意味。在很多豪车狂热者眼里,车早就超出商品范畴,成了“男人的大玩具”。玩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可惜了,这玩具再性感,也避不开行业暗礁。巴菲特清清楚楚,他不是爱玩情怀的主,说白了:贵、竞争激烈、利润薄,他觉得汽车压根就“没啥意思”。
美国汽车产业的前车之鉴,他显然烂熟于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巨头”称霸一方,结果被日系车打得满地找牙。更惨的是,后来自己浑水摸鱼玩破产,算是彻底改写了汽车行业的顶级英雄梦。行业残酷竞争的现实,让所有巨头都在钢丝上跳舞,即使是丰田这种“行业一哥”,今年的利润率也难看得要命。
再看国内吧,情况更加“刺眼”。乘联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行业利润率惨兮兮,只有4.3%,特斯拉的价格战一打,简直打回了原始时代。所有老总都在拼命压成本,为了份额疯狂内卷。巴菲特卖光持仓,其实是早早洞悉了“护城河”的坍塌。技术没有壁垒,价格还天天内讧,这种市场再怎么热闹,他也无心恋战。
至于比亚迪这笔投资,表面上看巴菲特追求的是“特例”,背后藏着更多的是原则。买入时没人看好,到最后赚得哑口无言,他完美诠释了价值投资的精髓。然而当行业估值来到70倍市盈率这种荒诞数字时,他转身离去的决绝,又让人种了一口“冷静面对下车时机”的教科书级操作。
千万别觉得这是对汽车行业的“盖章认可”。新能源赛道的参与者虽多,但真正能杀到最后的“赢家”在哪?大概率没人有底。更别提国际上的种种复杂因素:美国政策限制、欧盟反补贴调查等等,哪个都够头疼的。巴菲特不是没耐心,只不过他对“坏行业”仍然保持敬畏。而恰巧,比亚迪的手头日子也不轻松,利润增速的失控,再次重申了汽车行业的现状:不确定性带来的“惊吓”也是每日特供。
比亚迪方面倒是挺随性地回应:感谢巴菲特长久的陪伴。说得风轻云淡,但听起来有点凉薄。市场里,确实很难有真正浪漫的故事。合作的逻辑,归根结底是“利益契约”,没必要谈感情,也没空玩留恋。
这个17年的故事,没有推翻巴菲特对汽车行业的看法,却精确地封存了一段经典案例:再“优质”的公司,也不能无脑加码。比亚迪告诉我们,“例外”可以被尊重,但当它要沦为“常态”时,聪明人总会下船。普通投资者,最好也学学:别迷信造车神话,在那些美丽的赛道光芒背后,或许是悬崖。
这段传奇,某种意义上更像是一种投资纪律的写意。“无情”的人,其实也带着“有趣”的灵魂。情怀有时候挺值钱,但巴菲特更擅长的是在情怀碎裂前离场。未来呢,还留不留悬念,谁也不敢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