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央行行长威胁“干票大的”,德国车企却在中国追加200亿投资
“如果报复中国是最后的手段,那我们必须强硬起来,做出大胆决定! ”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在柏林全球对话会议上的这番话,像一颗砸进平静湖面的石头。
但讽刺的是,就在他放狠话的同一天,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重新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更戏剧性的是,宝马集团刚在4月宣布对中国沈阳生产基地追加200亿人民币投资。
这种“嘴上强硬、身体诚实”的矛盾,暴露了欧洲在对华政策上的深层撕裂。 纳格尔的“强硬宣言”听起来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
他选择在华盛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会议上强调“中国比欧洲更需要欧洲”,而非在柏林或布鲁塞尔发声。 这种地点选择颇具深意——与其说是对华战略宣示,不如说是向美国递交的“投名状”。
他甚至公开感谢美国当年参与德国央行建设,并表达对美联储受攻击的担忧。 这种姿态与德国外长瓦德富尔突然取消访华行程的“日程冲突”巧合呼应,仿佛一套编排好的双簧。
德国经济的窘境才是纳格尔言论的真正注脚。 2024年德国GDP下降0.2%,连续两年萎缩,2025年增长预期被IMF下调至0%。
曾经引以为傲的汽车产业,如今在中国品牌面前节节败退: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在欧洲销量近乎翻倍,规模已接近梅赛德斯-奔驰在欧洲的水平。 大众、宝马、奔驰三大车企在华销量均占其全球总销量的30%以上,这种依赖不是政治口号能轻易切割的。
稀土管制击中了德国的“工业命门”。 中国掌控全球92%的稀土冶炼分离产能,德国汽车电机、电池所需的稀土材料高度依赖中国。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欧盟峰会上的“核选项”威胁,与纳格尔的“干票大的”形成呼应,但《反胁迫工具法案》自2023年底生效后从未启用。 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姿态,暴露了欧洲在供应链现实面前的无力感。
德国企业对华投资仍在逆势增长。 2022年上半年德国在华直接投资约100亿欧元,同比增长21%。
大众与小鹏合作研发电气架构,宝马与华为引入鸿蒙系统,这些动作远比央行行长的言论更真实。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董事总经理马库斯·博里西坦言:“40多年前大众进入中国,是最早在中国设立合资企业的外国车企之一。 ”
这种深耕多年的产业链绑定,岂是几句狠话能瓦解的? 欧洲内部的裂痕让强硬姿态难成共识。
匈牙利等国坚持对华友好,前欧盟驻华使团团长郁白指出欧洲年轻人对中国了解有限。 这种内部分歧使得纳格尔的言论更像是对国内焦虑情绪的宣泄——德国五大经济研究机构预测2025年经济增长仅0.2%,政客需要找一个出口转移压力。
当柏林会议桌上的强硬言论遇上沈阳工厂里的机器人轰鸣,德国经济的两幅面孔暴露无遗。 纳格尔说“中国需要欧洲多于欧洲需要中国”,但德国车企用真金白银的投票告诉世界:供应链数据远比政治口号更有说服力。
全部评论 (0)